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歐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的歐洲大戰爭。參見「第一次世界大戰」條。
瑪莉都鐸(Mary Tudor)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兵無血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先生論兵,常以仁義為本。具有仁心的人是愛人的,行義的人是遵循道理的,那還用兵幹甚麼呢?世界上所以有戰爭的原因,就是為了爭奪啊!」荀子回答說:「具有仁心的人自必愛人,因為他愛人,所以厭恨所愛的人被別人傷害。行義的人,自必遵循正道行事,因為他遵循正道,所以厭恨別人把正道攪亂。戰爭,是用來禁暴除害的,不是用來爭奪的。所以仁人之兵,所到之處,就有如時雨下降,沒有人不歡喜的。故堯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都是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所以近處的人愛他們的善行,遠處的人仰慕他們的德義,兵不血刃,即已降服敵人了。」後來「兵不血刃」被用來指尚未實際交戰,即已征服了敵人;或用來比喻輕...
十三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鴉片戰爭前,廣州官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商行。行數並不固定。其對官府負有承保和繳納外商船貨稅餉、規禮、傳達官府政令及管理外商船員等義務,卻也享有對外貿易的特權。西元一八四二年訂定南京條約後,十三行專營對外貿易的特權終被取消。
抗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國家、民族為了求生存,而抵抗敵人侵略的戰爭
2.在我國特指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起,至三十四年八月十四日止的抗日戰爭
亂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擾混原有局面的事件。常指暴動或戰爭的事件。[例]平定亂事
解衣卸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脫去軍衣,卸下盔甲。比喻解除武裝,停止戰爭。《孤本元明雜劇.杏林莊.頭折》:「他若是解衣卸甲順天朝,班中封位爵。」《孤本元明雜劇.陳倉路.楔子》:「刀劍出鞘,弓弩上弦,不許解衣卸甲,好生提鈴喝號,轉箭支更。」
奔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完成某項任務而用盡全力。[例]這是關係國家安危的一場戰爭,全體將士莫不奔命以赴。
動員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呈奉總統核定,由國防部頒布,而實施動員的命令。[例]國家遇有戰爭或遭受緊急危難時,通常會頒布動員令。
五口通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道光二十二年,鴉片戰爭後,與英訂南京條約,開上海、廣州、福州、廈門、寧波為通商口岸,稱為「五口通商」。是為外國人在中國租地通商之始。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