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誠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使意念真誠。語本《禮記.大學》。[例]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
恣心所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然於胸,自身的行為會自然而然地容入天地運行的法則,而不會有所違逆。可知「從心所欲,不踰矩」,當是儒家修身養性的最終目標。「隨心所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完全順隨自己的心意去做事。但後來在使用這句成語時,有時會轉用於任意施行而不管是否造成危害的負面表述。
|
跛鱉千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跛足的鱉行走緩慢,但堅持不懈,依然可以爬行千里。比喻只要努力不懈,雖然條件很差,也會有所成就。《荀子.修身》:「故蹞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淮南子.說林》:「故跬步不休,跛鱉千里;累積不輟,可成邱阜。」
|
艱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困難辛苦。《漢書.卷四四.淮南厲王劉長傳》:「大王不思先帝之艱苦,日夜怵惕,修身正行。」也作「艱辛」。
|
澹泊明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三國蜀.諸葛亮〈誡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後因以澹泊明志表恬靜寡欲,志向高遠。如:「他一生澹泊明志,不汲汲於名利,深為世人所敬佩。」
|
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出《論語.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上位者若不修身正己,則在下者不服從其命令。《三國志.卷四.魏書.三少帝記.齊王芳紀》:「所習正則其身正,其身正則不令而行;所習不正則其身不正,其身不正則雖令不從。」也作「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
出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易經.繫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指去就進退,出仕和隱退。漢.蔡邕〈薦皇甫規表〉:「修身力行,忠亮闡著,出處抱義,皦然不汙。」唐.韓愈〈送石處士序〉:「凡去就出處何常?惟義之歸,遂以為先生壽。」
|
剛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剛烈強勁。《荀子.修身》:「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和。」《三國演義》第一四回:「你守不得此城:你一者酒後剛強,鞭撻士卒;二者作事輕易,不從人諫。吾不放心。」
|
冥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私下、暗中。《荀子.修身》:「行乎冥冥而施乎無報,而賢不肖一焉。」
|
舍生取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些事卻更叫人厭惡,為了這些事,我們也應挺身除惡。儒家獨善其身的目的在於兼善天下,修己的目的在於安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把群眾利益擺在個人之上的一套修身哲學,所以孟子要人「捨生取義」的道理就不難了解了。成語中「義」字的內涵,可以擴大為仁義道德、美善真理、理想抱負等。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