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4.035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當仁不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係」,在家裡面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關係;擴大到社會上,就是君臣有禮、朋友有義的關係。「仁」從個人修身做起,最後擴充成為維繫家庭和社會的力量。這種力量發揮到極致,就是「大同世界」的達成。所以「當仁」的事情,當然「不必謙讓」,反而要爭先去做。後來「當仁不讓」演變為成語,用來指遇到應該做的事,主動承擔起來,而不推讓。
鶴鳴九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才德深厚,雖處於卑賤中,仍不掩其光芒。《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詩》云:『鼓鐘于宮,聲聞于外。』『鶴鳴于九皋,聲聞於天。』苟能修身,何患不榮!」唐.顏師古.注:「言處卑賤而聲徹其高遠。」
洗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清洗磨練,指修身養性。《宋書.卷八一.列傳.顧覬之》:「豈若澡雪靈府,洗練神宅,據道為心,依德為慮,使跡窮則義斯暢,身泰則理兼通,豈不美哉!」
曾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思想屬儒學體系,他贊同孔孟的哲學觀點,強調“仁”和“致誠”,認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虛心自省、正誠修身就能認識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對兼併政策,主張發展農業和廣開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時,總是以“仁”為懷,“除其奸強,而振其弛壞;去其疾苦,而撫其善良。”(《齊州雜詩序》)由於他思想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對王安石變法有些看法不同。他認為法愈密,則弊愈多。但是曾鞏也不主張死守成法,他對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滿,提出“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戰國策目錄序》)的觀點。主張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
是是非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確定對的,否定錯的。指能明辨是非對錯。《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豁然貫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親民、止於至善」三大綱領,「止、定、靜、安、慮、得」六個修養程序,以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實踐條目。此章為朱熹進一步解說「格物致知」的道理。所謂「致知在格物」,就是要推廣我們的知識,去窮究每一事物的義理。人心是靈明的,是具有識見的,每一個事物也都有它的道理,只是我們都沒有將事理研究澈底,使得知識無法達到完善的境界。所以教學一定要讓求學之人,運用已知的道理做基礎,更進一步的去鑽研窮究,以求造詣達於極點。努力研究的時間久了,自然有一天會「豁然貫通」,也就是頓時領悟明白,貫串了前後的事理。這樣一來,對於一切事物的內外大小,無不通曉。這就是窮究事物的義理,也是達...
中國教育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儒臣,實行儒臣執政、以文代武的政策。宋太宗以後後,提倡「用文德禮治」,「遵周孔之禮」,主張以儒學為修身之道,同時講求佛道思想的作用。宋仁宗時,下詔州、縣辦學,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度。 興學運動 第一次興學運動:宋仁宗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第二次興學運動: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第三次興學運動: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 官學私學 各地書院式私學盛行,主要由於自唐朝以來,印刷業發達,書籍增多,民間可掌握的教育資料也開始增加,又因五代時戰亂四起,教育中斷,想學習的人一般都集中在有學識的學者的周圍,既而形成...
司馬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作要踏實,生活要儉樸,表面上看來皆不是經國大事,然而,實質上是興家繁國之基業。正是這些道德品質,才能修身、齊家,乃至治國、平天下。「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警句,已成為世人傳誦的名言。在司馬光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懂得儉樸的重要性,並以儉樸自律。他歷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也以博古通今,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樸而稱譽於後世。參考資料 http://www.epochtimes.com.tw/bt/5/2/24/n824879.htm
國立岡山農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設備 校徽山形代表岡山稻穗代表農科齒輪代表工科 校訓忠:以愛校愛國誠:以待人處世勤:以為學立業樸:以修身齊家 教學單位機械科 生物產業機電科  汽車科   電子科   資訊科   電機科   建築科室內設計科 化工科  家政科   食品科   園藝科   綜合職能科    沿革本校創建於西元1936年3月,由岡山街長楊縛先生召集岡山郡管之各街庄役場主管,及地方熱心教育之人士等共同組織學舍組合(即校董會),向高雄州廳請准設立並定名為「岡山農業國民學校」,同時延聘日本九州熊本縣赤星勝次郎先生為本校創校校長,然因草創之初校舍厥...
孝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容包括尊敬父母,忠於君主,教化民眾等;實踐在家行孝,對國盡忠的德行,貫徹了儒家事親孝就能事君忠,由修身治家便可推及治國為政的「以孝治天下」的觀念。 開宗明義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子曰:「愛親者,不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