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25.006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九牛一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螘1>何異?而世又不與2>能死節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3>就死耳。何也?素4>所自樹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注解〕 (1) 螻螘:螞蟻。螘,音|ˇ,同「蟻」。 (2) 與:音ㄩˋ,讚許。 (3) 卒:音ㄗㄨˊ,最後。 (4) 素:平日。
李代桃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府古辭〈雞鳴〉(據《樂府詩集.卷二八.相和歌辭三》引)雞鳴高樹巔,狗吠深宮中。蕩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刑法非有貸,柔協正亂名。黃金為君門,璧玉為軒(闌)堂。上有雙樽酒,作使邯鄲。劉王碧青甓,後出郭門王。舍後有方池,池中雙鴛鴦。鴛鴦七十二,羅列自成行。鳴聲何啾啾,聞我殿東廂。兄弟四五人,皆為侍中郎。五日一時來,觀者滿路傍。黃金絡馬頭,熲熲何煌煌。桃生露井1>上,李樹生桃傍。蟲來齧2>桃根,李樹代桃殭3>。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注解〕 (1) 露井:沒有覆蓋的井。 (2) 齧:音ㄋ|ㄝˋ,啃、咬。 (3) 殭:通「僵」。動物死後屍體不腐朽的。這裡指李樹代替桃樹被蟲咬而枯死。
疾風勁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莽,統一天下,定都洛陽,重新恢復漢室政權,為漢朝中興之主。政治措施皆以清靜儉約為原則,興建太學,提儒術,尊崇節義,為一賢明的君王。 (2) 霸:王霸(?∼西元59),字元伯,漢潁川潁陽人。少為獄吏,後追隨劉秀,屢立戰功。 (3) 潁川:郡名。秦朝設置,漢、晉均沿置,轄境約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漢治陽翟,即今河南省禹縣治。 (4) 逝:離去。 (5) 驗:證明、確知。〔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後漢書.卷二○.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王霸》
才高八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宣和書譜.卷一三.草書.魏.曹植》:「蓋自詩道云亡,風流埽地,而植以八斗之才擅天下,遂以詞章為諸儒。」 參考詞語︰八斗才注音︰ㄅㄚ ㄉㄡˇ ㄘㄞˊ漢語拼音︰bā dǒu cái釋義︰猶「才高八斗」。見「才高八斗」條。 01.唐.李商隱〈可歎〉詩:「宓妃愁坐芝田館,用盡陳王八斗才。」 02.宋.歐陽澈〈飲中示子賢諸友七絕頗愧狂斐〉詩其六:「功名端擬位三槐,發策慚無八斗才。寂寞雲齋且稽古,披香指日掃松煤。」 參考詞語︰才富八斗注音︰ㄘㄞˊ ㄈㄨˋ ㄅㄚ ㄉㄡˇ漢語拼音︰cái fù bā dǒu釋義︰猶「才高八斗」。見「才高八斗」條。 01.宋.王十朋〈和答張徹寄曹夢良〉詩:「君才富八斗...
背道而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白居易,字樂天,唐下邽人。文章精切,尤工詩,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是新樂府運動的導者。唐憲宗元和年間,撰寫《策林》七十五篇,縱論天下大事,對社會政治各項重大問題提出治理方案。本篇是獻給當時宰相議論政事的奏狀,其中寫到:「自玄宗開元以來,宰相聽取人民心聲的德政已經漸漸衰微,很少人能夠做到。從德宗貞元之後,這項美德更是衰微,連知道的人都很少了。此外,行事和古代施政完全相反。例如:古時候的宰相言行舉止都正直不阿,以挽救危亡顛覆的局勢為己任,今日的宰相則是行事敏捷,言語謙恭,只求全身而退,遠離災禍。」後來「背道而馳」這句成語也許就是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彼此的目標或理想完全相反。
一言九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賓客,食客多至數千人,為戰國四公子之一,亦為趙之名相。 (2) 從:通「縱」,指合縱,是戰國時蘇秦導聯合六國共同抵抗秦國的政策。 (3) 趙:戰國時七雄之一,與韓、魏分晉立國,都邯鄲,後為秦所滅。 (4) 毛先生:即毛遂,生卒年不詳。戰國時趙平原君的食客,初無表現,後自薦隨平原君至楚,與楚王定約立功。 (5) 楚: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後為秦所滅。 (6) 九鼎大呂:傳國寶器,比喻分量極重。九鼎,夏禹所鑄的九口大鼎,象徵九州。大呂,周廟大鐘。 (7) 三寸之舌:形容能言善道的口才。見「三寸不爛之舌」。 (8) 彊:音ㄑ|ㄤˊ,同「強」。
飛黃騰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飛黃騰達」原作「飛黃騰踏」。韓愈,字退之,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導者,他主張「尊崇儒學,攘斥佛老」,反對繁采寡情的駢體文,提明道致用的散文寫作。得到當時知名文人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元稹等人的響應,終使唐代的古文運動蔚為風潮。除了在文體、思想方面的改革與貢獻,韓愈的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變,不但立論鮮明,語言平易,且取譬新穎,雖用古人的思想卻不引經據典,為古文創作另闢了一條新的途徑,正是其提的古文運動的最好實踐。同樣的精神,亦反映在韓愈勤奮嚴謹的治學態度上。〈符讀書城南〉這首詩,正是韓愈為了勉勵他的兒子韓符能勤奮向學所寫的。在詩中韓愈強調了為學的重要性,他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有學問,治...
集腋成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墨子,戰國時魯人,提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等學說,主張消弭戰爭,宣揚和平,自成一家之言。墨子主張舉拔賢人,一定要打破等級制度,將尚賢真正落實在政治上。賢良之士是國家之寶,要治國,先要萃集精英、廣納賢士,因為「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意思是江河裡的水,不是從一個源頭流下來的,價值千金的白色狐裘,也不是由一隻狐狸腋下的白毛積成的。狐狸雖不見有純白者,然將一隻隻狐腋下的一小塊純白毛皮聚集起來之後,便可縫製成一件純白狐裘,輕柔難得,至為珍貴。所以墨子便用此來說明賢良之士的多寡,影響到國家的強弱興衰,所以國君應該親近人才,尊重人才,將人才聚集,並加以重用,國家才能強盛不衰。後...
井然有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井井有條」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井井有條」原作「井井有理」。荀子,西元前313∼前238,戰國時趙人,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學說本於孔子,主張禮治,提性惡之說,與孟子之性善說相對。《荀子》此篇主要在論述大儒對於當世的作用,另外還論述了聖人、君子、勁士、雅儒、小儒、俗儒等幾類人的德行,並且強調學習與法度的重要。一個人能夠清清楚楚地做事有次序、有條理,端莊肅穆地使自己受尊敬,能有始有終而堅定不移,長久安穩而感到滿意知足,熱衷於堅守道德禮義且不感疲乏,運用英明的智慧洞察一切,一絲不苟地遵行禮法,掌握禮儀制度而安泰自若,會為別人的善言善行而感到溫馨快樂,也會因為別人不守名分而感到憂...
赴湯蹈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鼂錯(西元前200∼前154)為西漢潁川(地約當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人,文帝時,奉命記錄和整理已失傳的《尚書》,後屢屢升遷,調任為太子家令。由於他學識豐富,被人稱為「智囊」。太子(景帝)即位後,更升任為御史大夫,常上疏建言,景帝幾乎沒有不接受的。後來他議削諸侯封地,讓各諸侯王懷恨在心,當景帝果真採用其議,削奪諸侯王封地時,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便舉兵叛變,要求皇帝誅殺鼂錯,形成西漢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景帝為平息內亂,於是答應諸侯王的要求,犧牲了鼂錯。鼂錯雖然含怨而終,但他所提出的種種建議,對景帝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例如他曾對邊塞的守備提出建議,主張應用鼓勵的方式激勵將士保衛疆土,他說:「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