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3.322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目十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李洪代弟赴死,翟文仲起義兵討伐亂逆,袁著上書進諫。汝南地區這八個人的行為,在孔融看來,潁川人士都無法做到,因此寫下這篇文章,以舉證事例的方式,駁斥陳群的潁川人士優於汝南之說。原文中就見到了「五行俱下」的用法。另外在《梁書.簡文帝本紀》、《齊書.河南王康舒孝瑜列傳》則有讀書「十行俱下」的說法,文獻上也見有「七行俱下」、「數行並下」等用法。後來以「一目十行」最為常用,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形容閱讀速度的快速。
井井有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握禮儀制度而安泰自若,會為別人的善言善行而感到溫馨快樂,也會因為別人不守名分而感到憂心忡忡,如果可以做到這些,就可以稱為聖人了。後來「井井有條」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整齊有序,條理分明。出現「井井有條」的書證如宋.樓鑰〈周伯範墓誌銘〉:「經理家務,井井有條;時出其餘,以周人之急。」
真實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告、做一個實驗、找出機件故障的原因等,學生的實際表現的結果,一方面代表其理解的程,另一方面代表其能夠做到的程度。由於真實評量講求真正能力的測得,因此,評量內容必須與具體的能力指標密切配合,確定能力指標之後,評量的內容才有依據,目前美國產、官、學界正如火如荼展開的「標準本位」運動,目的就是在發展中小學學生基本能力的具體指標,以做為評量學生的客觀依據。另外,配合直接評量的實施方式,教師必須不斷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並將觀察的結果記錄下來,且做有系統的整理,分析學生真正瞭解了什麼?瞭解的程度為何?國內正值教育改革的熱潮,因此,真...
磨杵成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zhēn釋義︰猶「磨杵成針」。見「磨杵成針」條。 01.《黃繡球.第一○回》:「拼著些堅忍工夫,做到鐵棒磨成針的地位,看似發達得遲,實在收效最速。」
木桶原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低的決定性因素就是最短的那塊板。企業的板就是各種資源,如研發、生產、市場、行銷、管理、品質等等。為了做到木桶“容量”的最大化,就要合理配置企業內部各種資源,及時補上最短的那塊“木板”。如果具體到人力資源管理的問題上來說,又可以將木桶視為人力資源管理的績效,木桶的板則分別代表人力資源規劃、工作分析與職位設計、人員的招募甄選和雇用、發展培訓、績效管理、薪酬管理、企業文化等各方面內容。所以,木桶有大小之分,木桶原理也有整體和局部之分,我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你自己的桶,然後找到那塊最短的板,加高它!  但是,要想完全剋服最薄弱...
屨及劍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楚莊王等不及穿鞋佩劍,就急著出兵為大夫申舟報仇的故事。見《左傳.宣公十四年》。後形容人行動果決、快速、迫不及待的樣子。如:「他處事一向屨及劍及,說到做到。」也作「劍及履及」、「劍及屨及」。
輕諾寡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輕諾寡信」一語,出自《老子》一書。「諾」是指承諾,「信」是指信用,意思是輕易許下承諾,往往很難做到。《老子》是春秋時楚國的李耳所著,主張無為之說,闡述道、德的意義。在第六十三章中講述人應有的行事原則,不刻意、不生事、安於恬淡。將小看作大,大看作小,對仇人報之以德。困難的事要從容易的地方下手,大事要從小處著眼,因為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之處開始,而大事也都是從小處發起。因此聖人不會等問題變大後才去處理它,因此總能成大事。輕易許下諾言的人一定很難守信用,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就會常常遭遇困難。所以聖人不會看輕任何事,做事嚴謹仔細,然後就不會有困難的事發生了。後來「輕諾寡信」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
十拿九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萬無一失,穩操勝券辨似: 「十拿九穩」及「萬無一失」都有極有把握的意思。 「十拿九穩」側重於成功的機率極高;「萬無一失」側重於安全度很高。 十拿九穩 萬無一失 辨似例句 ○ ㄨ 照他目前的表現看來,這次比賽的冠軍已是~。 ㄨ ○ 防災工作要做到~,就得全體民眾個個提高警覺。
輕而易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意思是:人們多以為行有德之事是很容易的,但卻很少有人真的能身體力行。我想了想,恐怕真只有仲山甫確實做到吧!朱熹話中的「輕而易舉」,即用來形容非常輕鬆,毫不費力。
手忙腳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做事慌亂,失了條理。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撲咚咚階下升衙鼓,諕的我手忙腳亂。」《醒世恆言.卷二○.張廷秀逃生救父》:「父子三人量畫定了,動起斧鋸,手忙腳亂直做到晚。」也作「腳忙手亂」。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