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落井下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與政治家,他學識廣博,受到翰林學士王叔文的賞識,參與他所主導的政治改革運動。但是後來遭到朝廷中其他勢力的反對,王叔文因而被殺,柳宗元和他的好友劉禹錫等人都受到牽連,被貶到偏遠地區做官。柳宗元被貶到柳州,而劉禹錫則被貶到播州。播州在當時是個相當落後的地方,柳宗元聽到這個消息替好友感到難過,想到劉禹錫還有年邁的母親要奉養,被貶到這種地方要他們母子如何過活?於是便上書皇帝,要求與劉禹錫調換,還說如果造成朝廷的麻煩,他願意再受更嚴厲的懲罰。他的好朋友韓愈非常欽佩柳宗元的義氣,在為他寫的墓誌銘中提到這件事。說一般人在平常相處時,都表現的很融洽,發誓要與對方同生共死。一旦朋友有了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校正、核對。如:「校勘」、「勘誤」。《南史.卷五九.任昉傳》:「武帝使學士賀縱共沈約勘書目,官無者就其家取之。」唐.韓愈〈秋懷〉詩一一首之七:「不如覷文字,丹鉛事點勘。」
語無倫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新法,軾上書痛陳不便,得罪安石,被連貶數州。在黃州時,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累官至端明殿侍讀學士。卒諡文忠。蘇軾在惠州期間,有一位名叫惠誠的僧人,在前往浙東之前來拜訪他。蘇軾想到吳越一帶平日與他交好的僧人,便寫了一封信,列了一份名單,託惠誠順道前去拜訪他們,以解相思之情。信末蘇軾自謙道︰「因為我喝醉了,所以寫來次序混亂,語無倫次的,還請見諒。」後來「語無倫次」這句成語被用來形容說話顛三倒四,毫無條理。
一意孤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孤行一意注音︰ㄍㄨ ㄒ|ㄥˊ | |ˋ漢語拼音︰gū xíng yī yì釋義︰即「一意孤行」。見「一意孤行」條。 01.《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張湯》:「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源) 02.清.錢謙益〈父楫中議大夫原任通政司右通政先贈資政大夫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加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當先朝革鼎之時,直群相沸羹之會,孤行一意,惟知砥節而首公;榰柱眾言,不屑市名而避怨。」 03.清.黃宗羲〈翰林院庶吉子一魏先生墓誌銘〉:「然子一孤行一意,不肯附會。」
一瀉千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形容水的奔流通暢快速。如:「黃河之水,浩浩蕩蕩,一瀉千里。」《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難蘇學士》:「回時乘著水勢,一瀉千里,好不順溜。」
束之高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zhì gāo gé釋義︰猶「束之高閣」。見「束之高閣」條。 01.清.錢謙益〈洪武正韻箋序〉:「學士大夫束置高閣,不復省視。」 02.清.江藩〈漢學師承記序〉:「至於濂、洛、關、閩之學,不究禮樂之源,獨標性命之旨。義疏諸書,束置高閣;視如糟粕,棄等弁髦。」 參考詞語︰置之高閣注音︰ㄓˋ ㄓ ㄍㄠ ㄍㄜˊ漢語拼音︰zhì zhī gāo gé釋義︰猶「束之高閣」。見「束之高閣」條。 01.《西遊補.第一五回》:「行者在山凹裡,見師父果然做了將軍,取經一事,置之高閣,心中大亂,無可奈何。」 02.清.鄭觀應《盛世危言.卷六.練兵上》:「縱有黃帝握奇、太公陰符、孫吳心法、諸葛八陣,或置之高...
急流勇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 若水:錢若水(西元960∼1019),字澹成,一字長卿,北宋新安人。官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同知樞密院事。才高識廣,能斷大事,嘗獻策於上,受命撰修《宋太宗皇帝實錄》。卒諡宣靖。 (2) 徐:慢慢地。 (3) 致政:解除政務職責,辭官退休。〔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卷二之二.樞密錢宣靖公》
正襟危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金史.卷一二六.文藝列傳下.李汾》:「時趙秉文為學士,雷淵、李獻能皆在院,刊修之際,汾在旁正襟危坐,讀太史公、左丘明一篇,或數百言,音吐洪暢,旁若無人。」
膠柱鼓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瑟的弦柱黏住,鼓瑟時就不能調節音調的高低。語本《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比喻頑固而不知變通。《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難蘇學士》:「荊公膠柱鼓瑟,三峽相連,一般樣水,何必定要中峽?」也作「膠柱調瑟」。
置若罔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辦,要找出寫這篇文章的人,處以極刑。一時間,傾朝都籠罩於妖書的陰影下,許多大臣因此受到牽連。當時的大學士沈一貫素與禮部侍郎郭正域不合,郭正域曾是沈一貫的學生,但郭正域一直對沈一貫不服,時常忤逆他,沈一貫因此懷恨在心。妖書事發後,有人向他密告可能是郭正域所為。沈一貫知道郭正域的為人,不可能寫下這篇大逆不道的文章,但一直對過去的事情耿耿於懷,不願替他出言辯護,甚至火上加油,向皇帝暗示郭正域可能涉案。神宗聽了大怒,下令將郭正域關起來,並免去他的官職。其他大臣見他命將不保,趕緊去向沈一貫說情,沈一貫才出面解除了部分危機。經歷了這場事,郭正域雖然保住了性命,但他身邊的許多人卻受到牽連,自己也被罷官還籍,...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