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如影隨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語本《列子.說符》:「形枉則影曲,形直則影正,然則枉直隨形而不在影。」比喻彼此間有密切的因果關係。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六:「莫不如影隨形,煥若丹青,明如日月。」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八.如是我聞二》:「然則前之幸免,豈非留以有待,示所作所受,如影隨形哉!」
親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因婚姻關係而結成的親戚。[例]這兩人素有交情,結為親家後親上加親,往來更為密切
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兒,然後向父母建議如何實際地幫助孩子。六、指出執行計畫的策略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的執行需要所有團隊成員密切合作,以增 加學習的機會,運用兒童的周遭環境以促進學習,選擇最有效的策略以產生所要的成果,並找到最能激勵兒童學習的增強項目(rein-forcers)。所謂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的執行,其形式可能相當多樣,如某一幼兒一星期有一個下午參加圖書館的說故事活動、物理治療師(physical therapist)給家庭成員示範怎樣使用輔助器具、個案管理員(servicecoordinator)完成申請孩子從家到接受服務地點交通補助...
寸步不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緊緊跟隨著,一小步也不離開。比喻關係密切,總是在一起。《水滸傳》第二回:「高俅自此遭際端王,每日跟著,寸步不離。」《儒林外史》第五回:「趙氏含著眼淚,日逐煨藥煨粥,寸步不離。」
社會流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流動是指個人在高低不等的社會位置裡,由一個位置移動至另一個位置的過程,期間可能或上或下,且此所指的流動並非劇烈變更,而是傾向於階梯式。註1個人與團體持續在社會階層中向上或下移動,下降流動意指損失,而上升流動則指獲得。流動的機會,與該社會結構中的空位鍊有密切的關係。註2 空位鍊空位鍊(vacancy chain)係指流動的機會,與一個策會結構中有多少「空位」(vacancy chain)有密切的關係。由於空缺大部分都是由其他位置上的人來遞補,因此...
回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演起主要角色。 回紇與唐朝唐太宗時,回紇與中原已有聯繫,安史亂起,回紇出兵助唐收復兩京,雙方關係更加密切。唐王室為取得回紇支持,三次將皇帝的親生女兒嫁與回紇可汗,藉以結成親密結盟。不過,回紇人兇暴貪婪,安史之亂末期,唐軍收復洛陽,回紇人入城大肆殺掠,軍隊回國更是沿路搶劫。唐朝為酬謝回紇助戰的功勞,答應已絹帛購買回紇的馬匹,每馬一匹換絹四十匹,比實際馬價高出許多。回紇每年驅趕病弱不堪軍事使用的馬數千至數萬匹來到中原,換取茶葉、各種手工業品以及大量的絹帛。回去的時候,滿載綾羅綢緞以及各種物品的車子,不絕於道。絹帛的數量遠大於...
問題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問題教學法是啟發學生思想之一種教學方法,針對傳統講述法之缺點,由師生共同合作、共同計畫、共同提出問題、以求共同解決問題。學生所解決之問題,故可自教材中發現,但最重要的還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有密切相關之問題。教師可指導學生平日在社會、政治、經濟、教育等方面去發掘問題,然後再指導其思考,和循序漸進去解決問題。由此可知所謂問題教學法,就是教師利用有系統之步驟,來指導學生發掘和解決問題,藉以增加學生知識,充實學生生活經驗,和培養學生之思考能力的教學方法。目錄1 問題種類2 解決方法3 注意事項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問題種類1.依範...
大單元設計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的方法,並且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2.單元教學法:指一個完整的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明確的目標,有與目標密切配合的教材,有指導學習的有效方法,有考查教學效果的具體標準。學生學習之後,獲得的是完整的生活經驗而非零碎的知識。3.設計教學法:是一種有目的、有計畫、有實際活動的學習單元。它是在自然狀態下利用實際的物質材料,由學生自己計畫、自己實行,以求完成的單元工作。4.大單元設計教學法:以生活重要問題為中心的完整學習活動,其過程強調由師生共同設計實施,教材以單元方法組成;有目的、有內容,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注重完整知識經驗的獲得。 ...
緊迫盯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密切注視、防止對方進攻得分的動作,多為球類運動的術語。如:「這次籃球比賽,對方採取一對一緊迫盯人的戰術,使我隊一直無法發揮攻勢。」
團體動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團體動力(group dynamics)目錄1 緣起2 定義3 特點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緣起團體動力通常是指對於小團體個人互動的研究,最簡單的定義為運作團體的各種勢力,而這種勢力存在於某個場域或情境中,是相當複雜且相互依存的。團體動力的發展與當代心理學中場地論的關係最為密切,場地論的創始人為Kurt Lewin,兒團體動力一詞也是Lewin於1947年創用,他被公認為團體動力學之父,並於1945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創立第一個團體動力學研究中心。(註1) 定義Cartwright和Zander(1968)年對團體動力的...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