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3.752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開卷有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每天都沉浸于其中, 后來, 將書名改為 《太平御覽》。 太宗并規定自己, 每天必閱讀三卷。 有時因國政事務繁忙, 而埸法完成進度時,也會在空暇時間補讀。 隨侍的近臣關心他的健康時, 太宗便笑答:「 開卷有益, 我是樂此不疲的啊!」 意義打開書本閱讀,就會有益處。用以鼓勵人多吸取知識,多讀書對人有益處。 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展卷有益、開卷有得 相反詞讀書無用 例句任何書籍都值得一讀,因為開卷有益,或多或少會有些收穫。
蕭規曹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只注重語言文字細微末節,並一味追求名聲、地位的官吏,一概斥退不用。曹參雖是丞相,卻整天暢飲美酒,不理政事。他的部屬和賓客都想規勸他,但曹參一見到他們,就拿美酒請他們喝,若有人想說什麼,曹參就再勸他們喝酒,直到喝醉離去,始終無人能開口勸諫,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  漢孝惠帝心裡埋怨曹丞相不理政事,就責問他。曹參向孝惠皇帝表示,他認為國家的所有律法,在高祖和蕭何平定天下時,已經有明確規定了。因此,只要上下都各自謹守自己的職責,一切都依循原有的法度,不要...
參政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民參與政事的權利。如選舉、罷免、創制、複決等。
名列前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桓子欲還,曰:「無及於鄭而勦民,焉用之?楚歸而動,不後。」隨武子曰:「善。會聞用師,觀釁而動。德刑政事典禮不易,不可敵也,不為是征。楚軍討鄭,怒其貳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伐叛,刑也;柔服,德也。二者立矣。昔歲入陳,今茲入鄭,民不罷勞,君無怨讟,政有經矣。荊尸而舉,商、農、工、賈不敗其業,而卒乘輯睦,事不奸矣。蒍敖1>為宰2>,擇楚國3>之令典4>,軍行,右轅5>,左追蓐6>,前茅7>慮無8>,中權9>,後勁10>,百官象物而動11>,軍政不戒而備,能用典矣。其君之舉也,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舉不失德,賞不失勞。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
不二法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不二門注音︰ㄅㄨˋ ㄦˋ ㄇㄣˊ漢語拼音︰bù èr mén釋義︰猶「不二法門」。見「不二法門」條。 01.宋.陳師道〈次韻蘇公謁告〉詩三首之三:「更無人問維摩詰,始是東坡不二門。」 02.元.方回〈贈刊工程禮〉詩:「鏤金鐫石切瑤琨,深入詩家不二門。」 參考詞語︰法無二門注音︰ㄈㄚˇ ㄨˊ ㄦˋ ㄇㄣˊ漢語拼音︰fǎ wú èr mén釋義︰指沒有其他的方法或途徑。見「不二法門」條。 01.元.王惲〈上世祖皇帝論政事書〉:「迄今條格通行,議擬參而用之,與百姓更始,如是則法無二門,輕重適當。」
登峰造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魏晉南北朝時,文人崇尚清談,盛行品評人物,所以記述名人軼事的「志人小說」也流行當時。此類小說採集過去及當時文人名士的言談、風尚、逸事,加以編撰,很能反映各類人物的面貌,間接表現出當時的社會民情。南朝宋劉義慶所編的《世說新語》則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本書依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共三十六門,均為簡潔雋永的短篇,長者數行,短者僅二、三十字,但因善於把人物的語言與情態相結合,並使用比喻、對比等修辭技巧,較之一般志怪小說,更富文學價值。在《世說新說.文學》中記載了關於晉簡文帝的一段話。簡文帝篤信佛教,研究佛經,見經上云如果淨化磨練自己的精神,就可以成佛。便有所感觸的說道:「不知道照這樣去做,是不是...
遊刃有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害馬已去,世事都捐。投刃皆虛,目牛無全。」 02.宋.秦觀〈謝潁州呂吏部啟〉:「文辭則操觚立就,政事則投刃皆虛。」 參考詞語︰游刃有餘注音︰|ㄡˊ ㄖㄣˋ |ㄡˇ ㄩˊ漢語拼音︰yóu rèn yǒu yú釋義︰即「遊刃有餘」。見「遊刃有餘」條。 01.晉.孫盛〈老聃非大賢論〉:「茍得其道,則游刃有餘,觸地元吉,何違天心于戎貊?」 02.《螢窗異草.卷三.青眉》:「儂視君之業,雖未能游刃有餘,而尚可以進乎技。」 參考詞語︰游刃皆虛注音︰|ㄡˊ ㄖㄣˋ ㄐ|ㄝ ㄒㄩ漢語拼音︰yóu rèn jiē xū釋義︰揮灑無厚之刃,向人情空隙處運刀。見「遊刃有餘」條。 0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
遷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顧己意或事理之宜而委曲求全。漢.賈誼〈上陳政事疏〉:「故貴大臣定有其罪矣,猶未斥然正以呼之也,尚遷就而為之諱也。」《宋史.卷二八三.王欽若傳》:「然智數過人,每朝廷有所興造,委曲遷就,以中帝意。」
過河拆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史.卷一四二.徹里帖木兒列傳》至元元年,(徹里帖木兒)拜中書平章政事。首議罷科舉,又欲損太廟四祭為一祭。監察御史呂思誠等列其罪狀劾之,帝不允,詔徹里帖木兒仍出署事。時罷科舉詔已書而未用寶,參政許有壬入爭之。太師伯顏怒曰:「汝風臺臣言徹里帖木兒邪?」有壬曰:「太師以徹里帖木兒宣力之故,擢置中書。御史三十人不畏太師而聽有壬,豈有壬權重於太師耶?」伯顏意解。……伯顏心然其言,然其議已定不可中輟,乃為溫言慰解之,且(為)〔謂〕有壬為能言。有壬聞之曰:「能言何益於事。」徹里帖木兒時在座,曰:「參政坐,無多言也。」有壬曰:「太師謂我風人劾平章,可共坐邪?」徹里帖木兒笑曰:「吾固未嘗信此語也。」有壬曰:...
禍起蕭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卞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性好勇、事親孝。仕衛,死於孔悝之難。富政治長才,在孔門四科中,列於政事科。求,冉求(西元前522∼?),字子有。春秋時代魯國人。為孔子弟子。性謙退,有才藝,擅長政事。魯哀公三年時成為季氏的家臣,在孔門弟子中名列政事科。亦稱為「冉有」。 (2) 相:輔佐。 (3) 分崩離析: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見「分崩離析」。 (4) 干戈:比喻兵事、戰亂。 (5) 季孫:春秋時魯國大夫世家,與孟孫、叔孫並稱「三桓」,掌握魯國實權。 (6) 顓臾:魯國境內一附庸國,故城在今山東省蒙陰縣西北。顓,音ㄓㄨㄢ。 (7) 蕭牆:蕭,肅敬。牆,指屏風。古代君臣相見的禮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