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35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同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同樣的話,或一齊出聲。比喻心意、想法相同。[例]異口同聲、同聲共氣
發現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鼓勵學生發現原則的教學方式。與啟發式教學法相似。
同形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言中意義不同,發音不同,而只是寫法相同的詞。如同「好」字,讀三聲和讀四聲意義便不同。外國語言同一詞彙也常因重音音節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意義。同形詞的來源是由於世界上很多文字都不標聲調或重音的結果。
鳳尾蕨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喜,株高約50-60公分,葉片分裂程度也很細微。而且本種的質地厚實,比一般蕨類耐乾旱,這是鐵線蕨類無法相比的,在應用上可以當作較為精緻小前院的前景。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地區,北達印度北部和台灣南部沿線地區,台灣只出現在南部低海拔地區。根莖短、斜臥,被窄鱗片,葉叢生其上,葉柄長20-40公分,淡褐色,基部被覆與莖相同的鱗片,孢子囊群呈現金黃色,孢膜有1-2公分。(註2)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鳳尾蕨科英文關鍵字: Pteridaceae 參考書目註1:植物百科一本通,幼福編輯部,幼福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12月初版,頁249...
閉造出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華嚴》:《華嚴經》,全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由一些小部經,逐漸發展成的大部經典。是華嚴宗和法相宗據以立宗的經典之一。 (5) 普賢: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為釋迦牟尼佛的右脅侍,象徵佛陀行德的菩薩。其塑像多騎白象,與左脅侍文殊騎獅子相對。 (6) 此旦:此時。 (7) 一佛二菩薩:佛教稱世界有穢土(凡人所居)和淨土(聖人所居佛國)之分,每個世界有一佛二菩薩負責教化。菩薩代表「修德」,佛代表「性德」,不修,性德雖然有,但不能夠顯現出來,所以性德顯現要靠修德。此處的一佛為釋迦牟尼佛,二菩薩為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 (8) 隨緣行行:因應著因緣現象行修行之事。 〔參考資料〕 ■宋.朱熹《...
唯識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乘佛教宗派之一。此宗以彌勒、無著、世親之學為宗。主張一切現象都是心識所轉化變現。只有心識是真實存在,現象是幻有。創立八識說,以第八識阿賴耶識為輪迴的主體。此派經由真諦、玄奘傳入中國。也稱為「法相宗」、「瑜伽行派」、「瑜伽宗」。
寶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菩薩的莊嚴法相。南朝梁.王巾〈頭陀寺碑文〉:「金資寶相,永藉閒安。」
造車合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華嚴》:《華嚴經》,全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由一些小部經,逐漸發展成的大部經典。是華嚴宗和法相宗據以立宗的經典之一。 (5) 普賢: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為釋迦牟尼佛的右脅侍,象徵佛陀行德的菩薩。其塑像多騎白象,與左脅侍文殊騎獅子相對。 (6) 此旦:此時。 (7) 一佛二菩薩:佛教稱世界有穢土(凡人所居)和淨土(聖人所居佛國)之分,每個世界有一佛二菩薩負責教化。菩薩代表「修德」,佛代表「性德」,不修,性德雖然有,但不能夠顯現出來,所以性德顯現要靠修德。此處的一佛為釋迦牟尼佛,二菩薩為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 (8) 隨緣行行:因應著因緣現象行修行之事。 〔參考資料〕 ■宋.朱熹《...
刑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禮法相待。《詩經.大雅.思齊》:「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窺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632~682)唐代高僧,京兆長安人。為中國法相宗的創始人之一。十七歲出家,奉敕為玄奘弟子,二十五歲參加玄奘譯場。他主要的貢獻除了協助玄奘翻譯外,對新譯經典作了詳細的注疏,有「百部疏主」之稱。並著有《大乘法苑義林章》。弟子有慧沼等,因常住大慈恩寺,世稱為「慈恩大師」。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