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57.53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環境生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究生物如何在其生存之環境中,表現各種生理功能(例如:營養、代謝、生長、修補、禦敵、生殖等)的科學。生物如何在變動的外在環境下,維持體內環境的恆定以表現各種生命現象,是環境生理學的主要內容。環境生理學是由二次大戰後動物生理學發展而來。早期的動物生理學大都是在實驗室內人工的條件下進行。1950年後才開始有較多在自然條件下進行的田野實驗。先驅學者主要有加州大學洛山磯分校(UCLA)的George Bartholomew、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 Knut Schmidt-Nielsen及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Pete Scholander。他們早期的研究主要是探討動物在...
  人類生活圈中存在各式各樣的環境因子,探討這些環境因子對人類的影響是謂環境生理學。一般生理學乃在大氣七百六十毫米汞柱(mmHg)、溫度攝氏二十度、重力一克/平方秒之環境條件下研究生物個體或個體之每個系統所表現的正常生命現象。至於環境衛生學,依世界衛生組織之定義是在人的生活環境內控制一切妨礙或影響人們健康的因素;而環境生理學係著重在廣義的環境因子與人類身心互動關係之探討。
  環境生理學所指的環境條件可分類如下圖所示。
  討論環境生理學時應注意以下七點:
  1.環境因子之表示方法(不同環境因子有其代表單位,所代表之能量或質量皆不同,應有嚴格規定之必要)。
環境化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環境科學中的重要分支學科之一。研究化學物質(包括人為汙染物和天然存在物)在自然環境中的化學現象及對環境影響與生態效應的科學。它應用化學原理、方法和技術闡明在開放性介質,如大氣、水體、土壤環境中,化學汙染物的來源、累積、分佈、存在的化學結構,在遷移、轉化、歸宿過程中的化學特性及化學行為與變化規律,對生態系統的效應,及汙染物質的分析、測試方法,和防治技術的科學。亦即研究環境中的化學現象,為控制和改造環境品質,提供科學依據和落實方法。國內外對環境化學研究的範圍不盡相同,狹義的環境化學即指環境汙染化學,可劃分為大氣汙染化學、水汙染化學和土壤汙染化學等,為了掌握自然環境各組成要素質量變化的規律,須監...
環境汙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類所居住的環境,如空氣、水質、土地等,受到化學品、廢氣、廢水、垃圾、噪音等人為因素的改變,使其直接或間接影響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或環境成分與狀態發生變化,進而影響人類的生活品質,並危及人類的生存,稱為「環境汙染」。
環境保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保護地表上有益於人類及其他生物賴以生活、生存的空間、資源及其他相關事物。目的在改善人類的生活條件,使其適於人類的生存。
環境毒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毒理學門一種重要分支學科。環境毒理學利用實驗毒理學及流行病學方法(1)研究環境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可能危害及其劑量-效應關係進行毒性及安全性評估,(2)闡明環境污染物毒理作用機轉及影響毒理作用的各種因素,探討環境污染物對人體有害作用的早期偵測指標,(3)謀求預防及治療環境污染物中毒之道,提供制訂環境衛生標準及毒性化學物質管理依據。如米糠油之多氯聯苯污染之油症事件之相關研究即是環境毒理學的研究範圍。
環境與資源經濟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環境與資源經濟學乃由廣義角度探討環境與資源系統與人類經濟社會系統之間的相對關係,不但研究人類經濟社會的行為對資源系統的影響,同時也研究人類經濟社會系統面對資源系統變遷的反應,如此可深入了解環境與資源危機之嚴重性,接著,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更進一步探討環境與資源危機之有效率的解決對策,因此,環境與資源經濟學之研究有助於人類社會面臨危機時之應變能力,乃至事先預防迴避危機之發生。
  環境與資源經濟學之研究重點隨著人類的危機意識演變而有所改變,如在早期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經濟學家重視土地、水資源、森林、魚產等自然資源之研究;1960與1970年代由於能源與資源耗竭危機之發生,能源與資源經...
環境正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金錢往上流,污染往下流」凸顯出社會正義及環境正義的糾結,當金錢向主流社會匯集時,社會成本卻由非主流或弱勢族群吸收。若以 1970年愛河事件為契機,多項調查顯示:鄰避(NIMBY)設施的空間分佈和弱勢族群社區有高度相關—環境種族主義。1991年由美國聯合基督教會種族正義委員會(UCCRJ)主動「有色人種環境高峰會議」,共同發表了有17條文的「環境正義章則」,關鍵詞包括了:神聖地母、環境權、反歧視、永續地球、反核、環境自決、無毒家園、環境正義之賠償、原住民自尊、反對「實驗白老鼠」及綠色消費等。目前美國約有20項法律已加入「環境正義條款」。
環境態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環境態度是指人們對於實質環境的特性喜歡或不喜歡的感覺。環境心理學對於環境態度的研究,較常見的有住宅滿意度、景觀偏好與環境保育態度等研究。其主要的測量方法為「知覺環境品質指標」(PEQI),及計量化測量一特定團體對特定實質環境品質的主觀經驗。PEQI有兩種型態,一種基於每個人特有的環境品質標準作主觀偏好的判斷,如「依你個人觀點,你喜歡你的社區與否?」另一種是對環境品質作相對評價,如「客觀來說,你所住的社區與民生社區比較起來如何?」
  態度的形成與改變有三種方式:1.社會學習:人們會模仿他人的行為;2.當一刺激(環境、事件或人)經常伴隨另一使人愉悅的經驗一起出現時,此一刺激本身也會...
學校環境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九七五年聯合國文教組織(UNESCO)在南斯拉夫的貝爾格勒(Belgrade)召開國際環境教育研習會(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orkshop),會後發表[貝爾格勒憲章](Belgrade Charter),宣示國際環境教育的原理與方針。該憲章中將環境教育區分為正規教育部分(formal education sector)與非正規教育部分(non-formal education sector)。
  正規教育是指對小學、中學和大學生的教育,以及教師與環境專業人員的教育與訓練。這些教育有一定的時間、地點和課程,而且是學校制度內...
環境毒性化學物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又稱毒性化學品。環境介質(水、氣、土壤、廢棄物、生物等)中存在的毒性化學物質。可分為毒性無機汙染物(如鉻、汞、氰化物、石棉等)和毒性有機汙染物(多環芳香烴、多氯聯苯、戴奧辛等)。按其來源可分為人工生產的毒性化學品和非產品性之化學毒物。後者包括:1.天然環境釋放的毒性化學物質,例如金屬鉈、鉛等;2.化學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毒性副產物,如生產氯酚類農藥產生的戴奧辛;3.生產工藝過程產生的毒性化學物質,如煉焦過程中產生的酚類物質;4.環境中由於二次反應生成的有毒化學物質,例如:烷基汞等。據統計,美國化學文摘登錄的化學品總數口超過了700萬種,其中毒性化學品約有10餘萬種;環境中的化學品約萬餘種,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