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996.7227 ms
共 120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測試環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測試過程中與測試相關的所有因素總稱;如工作環境、測試策略、測試工具等等。
|
環境認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環境認知為人們對於環境刺激加以儲存、瞭解以及重新組合的過程。它不僅涉及環境中的實質元素,並且涉及其中的事件、個人或群體性的情感屬性及象徵意義。人們對於環境的精神表現則同時包括具有語言暗碼形式的印象及具有空間暗碼形式的意象或認知圖。環境認知能幫助人們解決空間問題,告訴人們應在何處實現其需求以及如何到達該處。共享的環境表現則提供了象徵與集體記憶的社會溝通的基礎。公共的都市意象也是社會互動所必須。此外,認知圖也可能為人們組織其意義、信念、情感、幻想以及現在或未來行動的架構,藉之以建立個人的認同感。
|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立於1987年,是以結合關心環境保護人士,推展環保運動,維護台灣生態環境為宗旨之民間組織。此組織之基本主張包括:(1)環境權是基本人權,不得交易或放棄。人民為維護自身之生存環境,得以反對危害環境之法令或政策,並有權決定及監督社區內之建設發展。(2)人乃依附自然環境而生存。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依乃是社會、經濟、科技發展應遵循的原則,也是人類生存的保證。(3)環境保護乃全體人類的責任,並無國界、種族、宗教及黨派之分,凡關心環境之個人或團體,均應積極主動為共同的目標團結奮鬥。聯盟現有九個分會,分設台灣各地。聯盟出版「台灣環境」月刊。
|
環境科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究領域涵蓋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社會學、經濟學和法學等層面,並以減少與控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汙染和惡化為主要任務的綜合性科學。
|
適應新環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在人為控制的環境下,某一環境因子發生改變,生物在生理上重新調整的現象。例如:魚類在實驗室馴養的溫度改變時,對水溫的忍受範圍亦隨之改變。人為馴化可以針對不同的環境因子變化,如:溫度、濕度、鹽度等。人為馴化所需要的時間,可由數小時至數週。對人為馴化之研究,以溫度較多。許多生化及生理的反應,例如:酵素反應,代謝、呼吸、心跳等之速率,對溫度都有馴化的現象。人為馴化所產生的改變,通常並非永久性的,若是環境再改變仍可改變。(參見『自然馴化』)。
|
環境流行病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用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來評估環境因子暴露的影響。藉由檢查暴露於不同環境的特定族群或社區,來釐清環境中的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因子,與人體健康間的劑量—效應關係。環境流行病學常用於瞭解環境危害因子的分佈情形,人群暴露於環境危害因子的狀況,並探討其中人、時、地的相關性,提供風險評估的資料,作為防治環境衛生問題的重要參考依據。
|
環境醫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環境科學與預防醫學結合而成的科學。主要是研究環境與人類健康的關係,尤其是環境汙染對人類的影響。
|
環境績效標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了防止土地使用產生環境負效果,傳統上均以分區管制作為土地使用管制的工具;將一地區劃分為不同的分區,並明列允許之土地使用別與強度。基本上,此種土地使用分區管制之前提在管制土地使用可能對環境產生之衝擊,也即「因」。但是,所允許之土地使用別未必就符合所擬保護之環境作用,再者,相同的土地使用別,及可能因開發方式或管理方式之差異而對環境產生不同之影響。績效標準,有別於傳統之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強調以量化標準,限制一環境所允許遭受之影響,也及「果」。例如,「開發後排至區外之地表逕流量不得大於開發前之逕流量」或「開發後之土壤流失量不得大於xx噸/公頃」等,即有最常用之環境績效標準。
應用環... |
視窗環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般常見的作業系統可以分為兩種,指令模式和視窗模式。指令模式是下指令於終端機螢幕上,視窗模式是將需操作的工作以一個區域匡出來,並可以滑鼠操作。
|
環境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環境理論」是指兒童在特殊環境中受到環境的影響,而無法學得某些東西,例如語言困難是因為缺少語言的刺激的緣故。
關於此方面重要的理論有: 1.美國行為心理學家施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1904~1990)認為,一個由野獸養大的孩子,沒有語言,並不是因為他的隔離已干擾了某種生長過程,而是因為他不曾置身於一個語言社會。 2.英國社會學家柏恩斯坦(Basil Bernstein)認為,語言發展是母子間語言互動發展的反映;如果成人語言發展遲滯,可能是他早年環境中語言與溝通未受重視的緣故。 3.德國教育家漢茲(H...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