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軟體環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執行特定軟體時所必須搭配的軟硬體架構。
居住環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住家周圍的各種居住條件。如噪音、衛生、安全、視野等。如:「那裡的居住環境不錯,我們可以考慮搬過去。」
資訊環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某組織或單位中,使用者與資訊系統在工作環境的交互關係。
環境危機時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果把地球的歷史濃縮為一日的24小時,則人類是在23時57分左右才出現於地球上。不到多久,人類以其「人定勝天」的精神把地球搞得滿目瘡痍,幾乎是自敲喪鐘。因此環境警覺或危機時鐘的概念乃因此而起,而和此意義相近的另一種時鐘—世界末日中,也已多年來每年調鐘一次。此鐘原來是由位於美國芝加哥市的核能協會根據核子武器競賽的嚴重性來調世界末日的時間。美蘇核武競賽激烈時,時間多次接近午夜12時,象徵餘時無多。1989年後美蘇核武競賽漸趨緩和,於是當年首次將全球環境污染取代核武競賽做為世界朝向末日的時間指標。
  環境警覺時鐘由美國地球日組織所創,定期撥鐘,台灣地球日工作室則於1990年為台灣的環...
〔國家環境政策法〕(美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係於一九六九年經國會參議院及眾議院共同決議,並於一九七○年一月一日起實施,其內容包含立法目的、立法宗旨、國家環境政策宣言及環境品質委員會等四部分。
  1.立法目的:為訂立國家環境政策、設立環境品質委員會及其他目的,特制定本法。
  2.法案宗旨:本法宗旨係揭櫫國家政策,主張促成國人與其生存環境間有富饒而舒適之和諧關係;提升努力以防範或消弭對環境及生物圈之危害,並增進國人之健康與福祉;充實國人對生態系及重要資源之了解;並設立環境品質委員會。
  3.國家環境政策宣言:內容包含五節,現僅將第一節摘錄如下:
  國會鑒於人為活動對自...
環境工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般指以工程技術控制危害環境的因素,使人類達到健康、舒適及社會幸福的目標,稱為「環境工程」。
環境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環境主義是對於整體環境的意識及關心,其來源主要是針對工業革命引起的污染及土地問題,進而關連至資本主義的經濟系統。因此在古典社會學理論中則探討到三種相關論述;馬克斯以階級來做為環境及社會辯證關係的重點,並且為激進範型的代表者;韋伯以權利為重點來代表自由範型;涂爾幹則以文化為重點來代表保守範型。由此種古典「環境主義」的探討為基礎,1970年以來則有更多的論述,例如以新環境範型:(認為人只是萬物的一支,科技非萬能,天人合一,成長有極限等),來替代舊有的成長範型。並再由新環境範型出發來分析三種環境主義的組成:公共環境主義、組織/自願環境主義及機構環境主義。另由政治角度探討了三種環境主義:左翼、右翼...
環境污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類及自然之(資源利用)活動會對資源本身及環境產生改變,若此種直接或間接的改變,包括能源型態、輻射程度、化學與物理組成等,造成資源或環境無法再被正常的利用,即稱之為環境污染。若改變或污染程度嚴重,造成資源或環境無法恢復與再被利用,則可稱之為環境破壞。以水污染為例,水因物質、生物或能量之介入,而變更品質,致影響其正常用途或危害國民健康及生命稱之為水污染。
環境控制(室內環境品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環境控制是指利用設備及設計方法來改善自然環境限制,而塑造可供人類健康舒適生活的建築空間。一般可以區分為「建築應用物裡」與「建築設備控制」。「建築應用物理」是針對人類生活需要對於環境中的音、光、熱、氣、水等相關物理條件加以控制,而以大自然中會發生的日照、風雨、氣壓等自然現象,經由設計如導引氣流而改善室內生活環境品質。「建築設備控制」則以人工機械設備如空氣調節、給排水、消防、運輸、監控、電氣等設施,來彌補無法以建築應用物理設計方法來達成的環境控制需求。室內環境品質指針對音、光、熱、氣、水等物理條件及人類生活需求,而設定評估指標來衡量室內環境品質的好壞,一般評估指標涵蓋溫度、濕度、氣流、周圍輻射溫度...
環境政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環境政策係一個國家或地區之環境管理最高指導原則,所有環境(管理)策略之訂定或環境問題之解決均需依此原則進行。依美國1969年國家環境政策法案第二條所述:其目的在宣告一項國家政策以(1)促進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間豐饒及愉悅之和諧;(2)加強並致力於防止或減少對環境及生物圈之傷害,並增進人類之健康與福祉;(3)充實對生態系統及國家重要天然資源之瞭解;與(4)設置環境品質諮詢委員會。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