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18.078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社會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凡不經政府以法令強制施行而純由民間部分人士,基於良知,協力提倡的社會改革行動。
鉅觀教育社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社會學的研究雖已有相當長的歷史,但學者對教育現象的分析,常因個人研究觀點之不同而有取向上之差異。綜觀當前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大致上可分為兩種理論導向,即鉅觀教育社會學與微觀教育社會學兩派。鉅觀教育社會學下又有三大重要派別:一為結構--功能論(structural-frnctionalism),另一為衝突理論(conflict theories)。前者的發展較早,後者在一九七○年代以後才開始盛行。
  在教育社會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早期的教育社會學者受結構--功能論的影響,泰半視社會為由若干部分組成的整合體。這些部分彼此關聯,好比齒輪之銜接,任何一部分的運轉都會牽連到其他各部分的...
社會比較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比較論(social comparison)目錄1 基本概念2 社會比較的後果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基本概念心理學家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認為社會比較論有幾個觀點:相似性假設(similarity hypothesis)所謂人比人氣死人,我們通常和與我們相似的人比較,尤其在評估自我表現時特別真切,但在評估意見時則會不同,我們會因自己的意見受他人贊同而備...
教育社會學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社會學家是於教育與社會學研究中提出一家之言,對教育社會學理論的建立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及影響的人物。首先,社會學(sociology)一詞為法國的孔德(Auguste Comte)於一八三八年首創,其後英國的斯賓塞(Herbert Spencer)於一八五○年提出〔社會靜學〕(Social Statics),對社會學的奠基有重大的貢獻,也是往後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基礎。
  其次,最早以系統方式討論社會與教育之關係者為美國的華德(Lester F. Ward),在一八八三年出版〔動力社會學〕(Dynamic Sociology)一書,以「社會動學」(social dynamics)說...
社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是生物作為集體活動中的個體或作為社會的成員,群聚活動時所呈現出有利於集體和社會發展的特性。也稱為「社交性」、「群性」。
2.任何為了自身需要而發展的社會交往或社會互動過程。
社會唯實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唯實論是文藝復興後教育上流行的唯實論的派別之一;另兩派為人文唯實論與感官唯實論。在十六及十七世紀時,有的學者認為教育的重心,應該放在社會現實事物、典章制度、事實真相的認識與了解上。因而他們主張學生需要旅遊各地、參觀市集、明瞭社會歷史、參訪歷史古跡及名戰場,以培養一個熟悉社會實際事務的個人,而不是一味地學習古典語文,對現實社會生活毫無認識。一般而言,教育上的唯實論,皆有反對文藝復興運動後人文主義教育實施的色彩;法國學者蒙泰因(M.E. de Montaigne, 1533~1592)為當時社會唯實論學者的重要代表人物。
社會距離量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距離量表〕是鮑加都斯(E.S. Bogardus)所設計,原本是用以測量個人對各個不同民族、國籍、宗教、社經地位者的態度差異,經修改後可作為測量學生在班級團體中,與群眾疏遠或接近的情形,了解所有學生的人緣、人際關係,作為評量及輔導之依據,是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其實施方法如下。
  1.製作表格:先印妥如下之表格,並填上全班學生的姓名。
  
  2.填表方法
  (1)表中五個選項的意義不同,分別表示人際關係的遠近,也就是表示你希望和班上各個同學所保有的關係。
  (2)衡量一下你和班上各個同學的交往情形,在五個選項中選「ˇ」一項...
社會賢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具有社會聲望的人。如:「藉著社會賢達的穿梭協調,這事終於有了圓滿結局。」
維果斯基的社會歷史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定義維果斯基的社會歷史論強調,人類高層次的心智發展源自歷史文化的傳承及個人的社會經驗。其論點堪為教育理論基礎者有二:(1)符號化(symbolization)與認知的同步發展;(2)人際間社會性的互動對於簡單心智能力轉趨複雜的貢獻。首先,維果斯斯主張人類符號化賦予符號(包含語文或非語文)意義的過程是心智成長與思維精進的主要機制。...
社會效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效率的說法,是由社會效率學派所提出,認為學校應該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
  教育和工作間關係的規範性論點主要有二:其一,強調學校的主要功能是儲備適量而且具有合適技能及行為的勞工以供應生產系統所需,此即謂學校應符合「社會效率」設計,為經濟體系儲備人力,學校教育是否成功的準則為學校所訓練出來的人力是否符合企業的需求,因此學校的課程及入學資格的規劃必須基於以上假設發展,換言之,教育體系必須符合生產體系的用人需求,教育規劃和執行的準則在於確實反映工作場所的需要。其二則持完全相反的論點,認為學校應提供道德教育,不必考慮工作場所的需求,此派的代表人物為杜威(John Dewey)。他認為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