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0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吐絲自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吃藥呢?在另外一篇〈事理不二頌〉中,誌公和尚也說:「一切無非佛事,何須攝念坐禪?」意思也是一樣。在〈菩提煩惱不二頌〉中更明白地說:「大道祇在目前,迷倒愚人不了。」佛就在眼前,迷糊的人們不了解,用盡心機往外去尋找,那倒真像是蠶吐絲為繭,把自己越綑越緊,離佛的境界也就越來越遠了。後來「作繭自縛」這句成語或即從這裡演變出來。出現「作繭自縛」這句成語的文獻如:《浮生六記.卷六.養生記逍》:「又讀〈逍遙遊〉,而悟養生之要,惟在閒放不拘,怡適自得而已。始悔前此之一段痴情,得勿作繭自縛矣乎!」
|
信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家的女性佛教徒。南朝梁.簡文帝〈菩提樹頌〉:「信女百味之初,諸天四缽之狀。」《初刻拍案驚奇》卷六:「賈門信女巫氏,情願親誦白衣觀音經卷,專保早生貴子,吉祥如意!」
|
不染一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塵不染」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代時,一代高僧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有七百多名弟子,他想從中選擇一位來繼承衣缽,便要他們每人做一首偈,看看誰的修行最好。當時大家都公推最傑出的神秀,而神秀也毫不退讓地站出來,在牆壁上寫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這四句的意思是說,身如樹,心如鏡,隨時勤於擦拭,必能常保潔淨,不沾灰塵。神秀的意思是要人在修行時,能夠斷絕俗欲,保持心靈純潔。弘忍大師看了這首偈後,大為讚賞,說以後修道之人若能遵守這四句話,便能修成正果,還要其他弟子們誦念。當時,弘忍的另一位弟子慧能聽到同學誦念這首偈,便說:「這首偈意境是很美,但並沒有真正參悟空性。」...
|
楞伽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典籍。法相宗所依的六經之一。早期禪宗據以傳法。共有三種漢譯本:一、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的《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二、北魏菩提流支譯的《入楞伽經》,十卷。三、唐代實叉難陀譯的《大乘入楞伽經》,七卷。是闡述如來藏思想的要籍。
|
禪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靜慮或思惟修。梵語dhyāna的音譯。指修行者高度集中精神,緣一對象或主題作思惟而達到定,這個過程稱為「禪那」。禪那按修習層次共分成四種,稱為「四禪」或「四靜慮」。在中國,禪那通常和定沒什麼區別,合為「禪定」一詞。《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三:「須菩提言:『般若波羅蜜是法無所有,不可得;禪那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密、檀那波羅蜜是法無所有,不可得。』」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五下.滇遊日記三》:「師獨留正殿,無具無龕,澈夜禪那不休。」
|
法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康居國人,至祖父始遷居長安,故以康為姓。為華嚴宗三祖。十七歲入太白山學佛,後從智儼聽講《華嚴經》,深受智儼讚賞,二十八歲出家為沙彌。上元元年,奉詔在太原寺講《華嚴經》。後詔京師十大德為授具足戒,並賜號賢首。從此以後經常參加翻譯、講經、著述。先後和地婆訶羅、提雲般若、實叉難陀、菩提流志等共譯事,特別對《華嚴經》的翻譯貢獻最大;亦於《華嚴經》研究最深,前後講說《華嚴經》三十餘次。將智儼所創的教相和觀行作了詳盡的發揮,成為華嚴宗的實際創立者。世稱「賢首國師」。弟子以宏觀、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等最有名。著有《華嚴探玄記》二十卷、《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四卷、《華嚴經問答》二卷、《華嚴金獅子章》一卷等行世。
|
弘一大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趙朴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 一輪圓月耀天心。」弘一法師之塔[編輯] 在文學和藝術上的部分作品畫冊•《樂石集》•《李叔同印存》•《護生畫集》(與豐子愷等合作,弘一題詩)論文•《圖畫修得法》•《水彩畫法說略》填詞•歌曲《送別》作曲•歌曲《三寶歌》(釋太虛詞)•歌曲《憶兒時》語二甲 109702102 丁勤
|
面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本指達摩大師在嵩山少林寺終日面對牆壁默坐靜修。見《五燈會元.卷一.初祖菩提達摩大師》。後用以比喻造詣純熟高深。
|
如繭自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吃藥呢?在另外一篇〈事理不二頌〉中,誌公和尚也說:「一切無非佛事,何須攝念坐禪?」意思也是一樣。在〈菩提煩惱不二頌〉中更明白地說:「大道祇在目前,迷倒愚人不了。」佛就在眼前,迷糊的人們不了解,用盡心機往外去尋找,那倒真像是蠶吐絲為繭,把自己越綑越緊,離佛的境界也就越來越遠了。後來「作繭自縛」這句成語或即從這裡演變出來。出現「作繭自縛」這句成語的文獻如:《浮生六記.卷六.養生記逍》:「又讀〈逍遙遊〉,而悟養生之要,惟在閒放不拘,怡適自得而已。始悔前此之一段痴情,得勿作繭自縛矣乎!」
|
無所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上指修行者證得空性時,心中沒有自己證得什麼的心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