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16.893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怡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欣悅自得的樣子。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西遊記》第二回:「話表美猴王得了姓名,怡然踴躍,對菩提前作禮啟謝。」
心驚膽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無有滅。真如不屬生滅,无去无來。又一切眾生,皆有真如。若彌勒得授記者,一切眾生,亦合得記。若過去得菩提,即是菩提无住相。若未來得菩提,未來之事有何憑,現在推窮又是無。」……彌勒告世尊:「世尊,維摩居士說爾許多來由,我於當日都無1>(祗)對。會中有二百天人,聞居士談揚,盡懷歡喜之心,皆獲无生法忍。唯增慚2>(赧),尚自憂惶,聞說便瞻(膽)戰心驚,豈得交吾曹為使,伏乞世尊,特開惠鏡,朗鑒3>卑情,會中菩薩極多,且望慈悲別請。」 〔注解〕 (1) :同「祗」,恭敬的。 (2) :同「赧」,害羞慚愧而臉紅。 (3) 朗鑒:明鏡。
菩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用語。梵語bodhisattva的音譯,全名為「菩提薩埵」,意譯作覺有情。其義有二:一、專指成佛前的悉達多太子。《修行本起經.卷下》:「菩薩見此眾生品類,展轉相吞,慈心愍傷,即於樹下得第一禪。」二、指具備自利、利他的大願,追求無上覺悟境界,並且已證得性空之理的眾生。菩薩所覺悟的境界在佛之下,而在阿羅漢之上。《佛說十地經》卷二:「菩薩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捨意樂已,為欲救拔一切有情,轉更訪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初刻拍驚案奇》卷八:「弟子虔誠拜禱,伏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使夫妻得相見。」
真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物的原本面目,或真實的情況和經過。《洛陽伽藍記.卷一.城內修梵寺》:「修梵寺有金剛,鳩鴿不入,鳥雀不棲。菩提達磨云得其真相也。」《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八:「富翁驚得面如土色,不好開言。又見道著真相,一發慌了。」
纖塵不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塵不染」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代時,一代高僧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有七百多名弟子,他想從中選擇一位來繼承衣缽,便要他們每人做一首偈,看看誰的修行最好。當時大家都公推最傑出的神秀,而神秀也毫不退讓地站出來,在牆壁上寫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這四句的意思是說,身如樹,心如鏡,隨時勤於擦拭,必能常保潔淨,不沾灰塵。神秀的意思是要人在修行時,能夠斷絕俗欲,保持心靈純潔。弘忍大師看了這首偈後,大為讚賞,說以後修道之人若能遵守這四句話,便能修成正果,還要其他弟子們誦念。當時,弘忍的另一位弟子慧能聽到同學誦念這首偈,便說:「這首偈意境是很美,但並沒有真正參悟空性。」...
解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上指修行者的心已完全息滅貪、瞋、痴等一切煩惱的境界。[例]出家人解脫煩惱,證菩提果。
聖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佛教稱見道位以上的修行人,相對輪迴中的凡夫而言。《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三:「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五陰,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能具足無相尸羅波羅蜜,具足戒不缺、不破、不雜、不著,聖人所讚。」
增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增長。南朝齊.竟陵王子良〈淨住子序〉:「以沙門淨身口七支不起諸惡,長養增進菩提善根。」
聲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指聞佛說教而悟道的人。[例]聲聞僧、聲聞菩提
大悲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咒語之一。代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之內證功德的真言。載於菩提流志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金剛智譯的《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本》、不空譯的《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及其他譯家所翻譯的密續中。但咒文各經互異。現在通行的〈大悲咒〉,係出自伽楚達磨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此咒是漢地佛教徒最常持念的咒語之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