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54.160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授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一種佛經的體裁。為十二分教之一。指記載佛回答有關弟子等人死後往生何處的經典。(2)佛對某菩薩預言其未來成佛之事,稱為「授記」。《放光般若經》卷三:「舍利弗問須菩提,言:『諸有住是三昧者,為已從過去諸佛授記已耶?』」
一塵不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塵不染」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代時,一代高僧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有七百多名弟子,他想從中選擇一位來繼承衣缽,便要他們每人做一首偈,看看誰的修行最好。當時大家都公推最傑出的神秀,而神秀也毫不退讓地站出來,在牆壁上寫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這四句的意思是說,身如樹,心如鏡,隨時勤於擦拭,必能常保潔淨,不沾灰塵。神秀的意思是要人在修行時,能夠斷絕俗欲,保持心靈純潔。弘忍大師看了這首偈後,大為讚賞,說以後修道之人若能遵守這四句話,便能修成正果,還要其他弟子們誦念。當時,弘忍的另一位弟子慧能聽到同學誦念這首偈,便說:「這首偈意境是很美,但並沒有真正參悟空性。」...
成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修行成佛。《後漢書.卷三○下.襄楷傳》:「天神遺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八.木篇》:「菩提樹,出摩伽陀國,在摩訶菩提寺,蓋釋迦如來成道時樹,一名思惟樹。」
四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佛教用語。指菩提、福德、智慧、羯磨。《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羅什法師可謂神出五才,志入四行者也。」唐.李邕〈嶽麓寺碑〉:「四行樂而不取,三賢登而更遷。」
一塵不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塵不染」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代時,一代高僧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有七百多名弟子,他想從中選擇一位來繼承衣缽,便要他們每人做一首偈,看看誰的修行最好。當時大家都公推最傑出的神秀,而神秀也毫不退讓地站出來,在牆壁上寫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這四句的意思是說,身如樹,心如鏡,隨時勤於擦拭,必能常保潔淨,不沾灰塵。神秀的意思是要人在修行時,能夠斷絕俗欲,保持心靈純潔。弘忍大師看了這首偈後,大為讚賞,說以後修道之人若能遵守這四句話,便能修成正果,還要其他弟子們誦念。當時,弘忍的另一位弟子慧能聽到同學誦念這首偈,便說:「這首偈意境是很美,但並沒有真正參悟空性。」...
宗喀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357~1419)為藏語tsong khapa的音譯。本名羅桑扎巴貝。宗喀(今青海西寧)人。西藏高僧。七歲出家,從噶當派法王頓珠仁欽學經,後又跟薩迦派仁達瓦及布頓弟子卻貝瓦等大師學法,顯密教法莫不精熟,其深度和廣度超邁前賢,一時獨步,並卓然成一家之言。因感當時西藏佛教輕忽比丘戒律的缺失,大力提倡嚴守戒律,戴從前持律者所戴的黃色僧帽,表示嚴持戒律的決心和思想,成為西藏佛教的改革者,其教法經弟子的弘揚、發展形成格魯派。所以宗喀巴也是格魯派的創立者。弟子眾多,其中以賈曹傑、克主結最著名。著有《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辨了不了義論》等。
伏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代伏波將軍馬援。宋.黃庭堅〈病起荊江亭即事〉詩:「翰墨場中老伏波,菩提坊裡病維摩。」
無量壽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佛教典籍,二卷。三國魏康僧鎧譯。本經和《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合稱淨土三經。現存除僧鎧的譯本外,尚有支婁迦讖譯的《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支謙譯的《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菩提流志譯的《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法賢的《大乘無量壽莊嚴經》都是本經的異譯本。本經述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由來。對阿彌陀佛的信仰和中國淨土宗的成立有決定性的作用。本經現除漢譯本外,尚有梵文原典和藏文譯本傳世。
念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佛教法器。佛教徒在念佛、誦經、持咒時用來計數的圈串。通常以菩提子或將香木製成小圓粒,串成一圈,也有琥珀、水晶、玉石的製品。粒數有十四顆、十八顆、二十一顆、二十七顆、三十六顆、四十二顆、五十四顆、一百零八顆和一千零八十顆之分。《舊唐書.卷一八四.宦官列傳.李輔國》:「視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為善。」《初刻拍案驚奇》卷四:「因為潘將軍失卻玉念珠,無處訪尋,卻是他與朋儕作戲,取來掛在慈恩寺塔院相輪上面。」也稱為「佛珠」、「數珠」、「數珠兒」。
六波羅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波羅蜜,譯自胡語,義為度或到彼岸,指到沒有煩惱、不再輪迴的彼岸。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種修行德目。修行者經由此六種修行德目,可至解脫的境界。唐.賈膺福〈大雲寺碑〉:「四無量心,普覺群有;六波羅密,廣鑾菩提。」也譯作「六度」。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