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膽驚心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無有滅。真如不屬生滅,无去无來。又一切眾生,皆有真如。若彌勒得授記者,一切眾生,亦合得記。若過去得菩提,即是菩提无住相。若未來得菩提,未來之事有何憑,現在推窮又是無。」……彌勒告世尊:「世尊,維摩居士說爾許多來由,我於當日都無1>(祗)對。會中有二百天人,聞居士談揚,盡懷歡喜之心,皆獲无生法忍。唯增慚2>(赧),尚自憂惶,聞說便瞻(膽)戰心驚,豈得交吾曹為使,伏乞世尊,特開惠鏡,朗鑒3>卑情,會中菩薩極多,且望慈悲別請。」 〔注解〕 (1) :同「祗」,恭敬的。 (2) :同「赧」,害羞慚愧而臉紅。 (3) 朗鑒:明鏡。
知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人名。(西元960~1020)北宋高僧,俗姓金,字約言,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幼年出家為僧,精研律典和天台宗教義。淳化二年(西元991)受請住持四明祥符寺,廣弘天台宗教法,學徒雲集。至道元年(西元995)移居保恩院。大中祥符六年(西元1013)創設念佛施戒會,結合僧俗萬餘人同修念佛、發菩提心。從唐會昌毀佛以來,天台宗漸趨衰微,至知禮天台宗始蔚然中興。著有《十不二門指要鈔》二卷、《四明十義書》二卷等傳世,著名弟子有尚賢、本如、梵臻等。
教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宗教的創始者。如佛教的釋迦牟尼,回教的穆罕默德。[例]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經過六年苦修,終於在菩提樹下悟道。
心驚膽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無有滅。真如不屬生滅,无去无來。又一切眾生,皆有真如。若彌勒得授記者,一切眾生,亦合得記。若過去得菩提,即是菩提无住相。若未來得菩提,未來之事有何憑,現在推窮又是無。」……彌勒告世尊:「世尊,維摩居士說爾許多來由,我於當日都無1>(祗)對。會中有二百天人,聞居士談揚,盡懷歡喜之心,皆獲无生法忍。唯增慚2>(赧),尚自憂惶,聞說便瞻(膽)戰心驚,豈得交吾曹為使,伏乞世尊,特開惠鏡,朗鑒3>卑情,會中菩薩極多,且望慈悲別請。」 〔注解〕 (1) :同「祗」,恭敬的。 (2) :同「赧」,害羞慚愧而臉紅。 (3) 朗鑒:明鏡。
曇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476~542)雁門(治所在今的山西省代縣)人,為南北朝弘揚淨土的高僧。早年出家,研修四論和關於佛性的學說,後因病,故希求長生,而到江南拜訪陶弘景,得仙經,歸途中遇到菩提流支,受觀《無量壽經》,決心專修淨土。並得到廣大信徒的歸依。魏主尊他為「神巒」,敕居并州大寺。晚年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時常到介山之陰集眾念佛。曇鸞的淨土思想,強調依佛本願力。著有《往生論注》、《略論安樂淨土義》、《贊阿彌陀佛偈》等行世。也作「曇巒」。
心戰膽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無有滅。真如不屬生滅,无去无來。又一切眾生,皆有真如。若彌勒得授記者,一切眾生,亦合得記。若過去得菩提,即是菩提无住相。若未來得菩提,未來之事有何憑,現在推窮又是無。」……彌勒告世尊:「世尊,維摩居士說爾許多來由,我於當日都無1>(祗)對。會中有二百天人,聞居士談揚,盡懷歡喜之心,皆獲无生法忍。唯增慚2>(赧),尚自憂惶,聞說便瞻(膽)戰心驚,豈得交吾曹為使,伏乞世尊,特開惠鏡,朗鑒3>卑情,會中菩薩極多,且望慈悲別請。」 〔注解〕 (1) :同「祗」,恭敬的。 (2) :同「赧」,害羞慚愧而臉紅。 (3) 朗鑒:明鏡。
壽者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上指眾生死後,會在六道中投生的概念。《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眾生相,無人相,無壽者相。」今多用以稱老人的容貌。
達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印度高僧,中國禪宗的初祖。參見「菩提達摩」條。
觀不可思議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止觀實踐上,天台宗所重為:在觀不思議境上,有思議及不思議的區別。思議境可說是藏、通、別三教之對境;不思議境是圓教之對境。依此觀不思議境之觀法實踐,將十乘觀法用於日常現實之中,從而體悟一念三千妙理無窮,同時也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悉發菩提心。這是天台大師強調止觀門之妙理,並具備現實利益的特色。
周夢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朵白菊花》出版,重回文壇。 觀點他的作品充滿了詩思與禪意的結合,如<還魂草>、<菩提樹下>、<孤峰頂上>;而作者自身悲苦的心境也一一呈現在詩作之中,如<囚>、<天問>,除此之外,詩作對於時間、生命、死亡的思索也不無可見。寫作手法則常使用用典、悖論與黑色修辭法,更是烘托了他苦澀沉重的詩作風格。 著作《孤獨國》為其重要代表作,將人生的坎坷、心境的悲苦融入他的詩中,在《孤獨國》的扉頁上,他曾以奈都夫人的話,題「以詩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可看作是周夢蝶創作心境與藝術...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