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30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蒙田(Montaigne, Michel d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救國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的簡稱。民國四十一年(西元1952年)蔣中正先生為號召愛國青年,普遍展開全國青年第三次大結合而成立的青年團體。期在三民主義的領導下,完成反共救國的任務。
艾麗查奧若什科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周刊》上連載,1888年在一月起義25周年紀念時成書,其傾向十分明顯,即通過此書回憶與反思一月起義,號召波蘭社會的改革,爭取民族獨立。正如她在給友人的信中說:「小說的情節的主線是1863年一月起義,書報檢查給創作帶來了困難,但是不以這為主線,則書中的一切就無法解釋清楚。」[4]小說塑造了貴族地主別涅迪克特•科爾欽斯基一家,缺少土地的農民安哲里姆•包哈迪羅維奇和他侄兒揚一家,描繪了這些人物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複雜的社會關係,特別是這些關係在1863年一月起義前後的變化, 反映了沙皇俄國統治下波蘭農村的各階層的面貌,如貴族階層的...
婦聯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1950年由蔣宋美齡組織成立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之後更名為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1996年更名為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簡稱為婦聯會,係戰後國民黨政府特為軍眷所成立。初期幹部均為三軍將領夫人,活動包括從事傷病官兵的服務、陣亡將士遺族的扶助,及一般清苦軍眷的周濟等工作,也包括播放勞軍電影、協建眷村與眷村工作、縫紉軍服與母職等女性角色之培養。
罪逆不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大逆不道」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大逆不道」原作「大逆無道」。秦朝末年,各地紛紛舉兵抗秦,最後則形成劉邦和項羽互相爭霸的局面。當初項羽和項梁在起兵之初,為了號召反秦的需要,擁立一個傀儡皇帝楚懷王,各處抗秦的義軍也都尊懷王為義帝。項羽表面上是尊崇懷王,但實際上卻不聽從懷王的命令。不但自己稱號為西楚霸王,並且強迫義帝遷徙到長沙,後來更加以殺害。漢王聽聞義帝被殺,心裡非常難過,於是為義帝舉辦喪事,同時公開指責項羽「大逆無道」,意思就是說罪行重大,嚴重違反應有的君臣倫理。後來「大逆不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違反倫常,罪惡深重。
推誠置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推心置腹」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東觀漢記.卷一.光武帝紀》載,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推行改革政策,卻因法令煩苛,弄得民不聊生,四方分裂。此時劉秀兄弟也以恢復漢室為號召,擁立劉玄為更始皇帝,加入反王莽政權的陣容。劉秀待人誠懇,擅於用兵,軍民悅服。邯鄲一役,劉秀大敗莽軍,被劉玄封為蕭王。後來劉秀又北上擊敗強大的銅馬軍以及其他的割據勢力,戰敗軍隊紛紛投降。劉秀收編降卒,原先的首領也都分派官職。但是這些首領們仍然心存疑慮,深怕劉秀終會對他們不利。劉秀看出他們的心態,就下令讓他們仍然回去帶領自己的部隊,自己只帶著極少的隨從前去巡察。降將們看到劉秀對他們毫無戒心,十分信賴,便...
袁世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59~1916)字慰廷,號容庵,河南項城人。清末,為李鴻章所賞識,戊戌政變,因告密而得寵,自山東巡撫,進直隸總督,嗣官外務部尚書、軍機大臣。辛亥革命事起,以內閣總理大臣,挾北洋兵力,與民軍議和,迫清帝退位,孫中山先生力辭大總統讓之,遂為民國首任大總統。後謀行帝制,孫中山先生號召全國聲討,憂憤而死。著有《洹邨逸興》、《圭塘唱和集》。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國五十六年七月二十八日,海內外人士響應總統蔣公復興文化的號召,集會於陽明山中山樓,正式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展開文化復興運動。
海員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國四年十二月五日,陳英士在上海策動肇和兵艦起義,以支援國父討袁的號召。至三十四年,政府為紀念該艦首義海軍壯士,特明定該日為「海員節」。
大敗塗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敗塗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載,劉邦為沛縣豐邑人,秦末,離開家鄉,流亡在外。後因沛縣縣令的號召,帶著上百名徒眾,準備回鄉響應陳涉的起義。但當大批人馬抵達時,縣令唯恐有變,又反悔了,令人將城門關閉,不讓他們進來。劉邦於是寫了一封給城中父老的信,綁在箭上,射入城裡,信中說:「大家苦於秦朝的暴政已經很久了,你們如今雖然奉命替縣令守城,但現在各地諸侯都起義了,馬上會來屠城。此時大家只有合力把縣令殺掉,選擇可擔當重任的家鄉子弟取而代之,響應起義的諸侯,才能保全家室。否則就只有接受全家被屠殺的命運了。」於是沛縣百姓殺了縣令,大開城門,迎接劉邦,想推舉他為縣令,但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