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5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德充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充符〕是〔莊子〕內七篇中的第五篇,旨在說明德充於內而符應於外,以及至德者應忘形無情的道理。所謂「德」是得自於天的自然本真,莊子有時稱之為「真君」、「真宰」,也就是人的內在自主的真實本性。人的內在本真多不免受役於外物,於是莊子提醒人當善於保全自然所賦予人的內在本真,不要失去,則德充於中,物應於外。內德充實的人能保全天真,超然達觀,其精神境界自然能與平等齊一的萬物實象相符應。為了說明這個道理,莊子在〔德充符〕篇特別以外形殘缺、內德充實的人比喻,說明「忘形」、「才全德不形」、「誠忘」以及「有形無情」等精神涵養的原理。
  〔德充符〕全篇可作六部分,前四部分都是重言式的寓言(假託權威...
〔說文解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東漢許慎撰。係我國語言學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音讀的字典。完稿於東漢和帝永元l2年(西元100年),「以文字未定,未奏上」,21年後即東漢安帝建光元年(西元121年)寫成定稿,由其子許沖獻上朝廷。
  全書凡14篇,每篇分上、下兩卷。所收單字共10,516個,其中「文」9,353個,「重文」1,163個,即當時的異體字,這些字分隸於540個部首。換句話說,即以所立的部首,以統攝所收的全數單字。
  部首的編排次序,是依據「據形繫聯」原則,將形體相近的部首,編排在一起。例如:第3篇從「收」部開始的8個部都與「雙手」有關,第8篇從「人...
〔柯爾曼報告書〕(美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國教育界及行政界對於兒童受教機會與權利的爭取,一直不遺餘力,尤其對於種族層面的教育機會均等理想,更是關心。但以一九五四年最高法院的〔布朗對教育董事會判例〕(Brown vs. Board of Education)而言,「分離但均等」(separate but equal)的原則,雖然所有種族子弟得以進入不同的學校,但是種族隔離(segregation)問題也隨之白熱化。到了一九六四年〔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的通過,在反種族隔離(desegregation)原則下的學校專車接送制度(School Busing)的實施,就在於希望各種族學生可以在同一所學校接受教育,...
〔貝萊嬰兒發展量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貝萊嬰兒發展量表主要目的在評量二至三十個月嬰兒智力與動作能力的發展。陳淑美、盧欽銘、蘇建文及鍾志從等人修訂自貝萊(Nancy Bayley, 1969)所發展完成的〔貝萊嬰兒發展量表〕。於民國七十八年八月一日至七十九年七月三十一日修訂,於八十年二月出版。
  全量表分為心理量表(mental scale)、動作量表(motor scale)及嬰兒行為紀錄表(the infant behavior record)三部分。
  1.心理量表:共有一百六十三項題目,分別測量嬰兒知覺的敏銳度、辨別力、反應力、物體恆常性、記憶、語文、解決問題及社會性反應等能力。
  2...
〔應帝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帝王〕是(莊子)內七篇中最後一篇,也是莊子的政治與社會哲學。根據郭象的注解,「應帝王」是「無心而任乎自化者,應為帝王也」的意思,也就是說莊子在政治上與老子一樣,主張無為而治,絕聖棄智,認為唯有少私寡欲、隨任自然、垂拱而治的人,才是理想的君主。〔應帝王〕通篇約可作七部分,均在闡述「無為去知」的道理,簡要說明如下。
  第一部分是則寓言,說齧缺問王倪,四問四不知;齧缺因而悟得「去知」(絕聖棄知)的道理,高興地告訴蒲衣子(傳說堯時賢人,八歲時舜讓國而不受)。蒲衣子則進而告訴他泯除人我界限的道理,虞舜好以仁義號召人心,雖然得到民心,卻仍有人我之辨;太昊伏羲氏任人稱牛稱馬,不以為意,「...
〔解蔽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荀子‧解蔽篇〕可說是荀子的認識論,其旨在析論心知的障蔽,以及如何涵養心知,排除障蔽,以取得正確無誤的知識。通篇約可分做三部分:第一部分說明心知之蔽,蔽塞之禍,以及不蔽之福的原理(參見「蔽塞之禍」、「不蔽之福」);第二部分申論涵養心知的原理是「虛」、「壹」、「靜」(參見「虛壹而靜」),君子且當善察「危微之幾」(參見「危微之幾」);第三部分則兼論認知錯誤、淆惑的原因、學之所正以及「上明下化」(參見「上明下化」)的道理。略述如後
  1.心知障蔽:〔解蔽篇〕說,心具有認識能力,可知宇宙萬有整體全象,即道。然而心的認識能力往往受到障蔽,因而囿於一曲,不識大理。這些障蔽荀子以之為「心術之...
〔論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語〕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為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對於孔子言行與思想的記錄;其間也有關於少數弟子的言行記載。〔漢書‧藝文志〕說:「孔子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撰,故謂之論語。」至於〔論語〕的記述者,各代亦有不同看法,如東漢的鄭玄以為〔論語〕是仲弓、子游、子夏所撰;宋代程頤、朱熹則以為〔論語〕出於有子、曾子之門人。
  西漢時〔論語〕有〔魯論語〕、〔齊論語〕與〔古論語〕三種版本;到了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篇章為基礎,參考〔齊論語〕與〔古論語〕,並為之作注,成為後世的流傳本,其餘版本皆已亡佚。
  由於〔論語〕...
〔論六家要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六家要旨〕係西漢司馬談著,見於談子司馬遷所著之〔史記人史公自序〕。文中有系統地提出了先秦及漢初學術上的六個學派,即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並分別論述各家思想特徵和優缺點。
  論陰陽家,說是「使人拘而多畏;然其順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論儒家,說他們「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說墨者是「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偏循;然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說法家是「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之分,不可改也」。名家則是「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唯於道家則多所推崇,指其「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繓名法之要,與時遷移,因物...
〔尚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典籍,原來只稱之為「書」;成為儒家的經典之後,又稱為〔書經〕;到了漢代伏生著〔尚書大傳〕後,學者們就確定稱〔書〕為〔尚書〕了。
  〔尚書〕記錄了上自堯舜,下至秦穆公時重要政見;從形式來看,大致可分成典、謨、訓、誥、誓、命等六種體裁,其內容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間之談話記錄,包含政治、法律、軍事、教育、宗教各方面,可說是先代政治文化實錄。〔尚書〕的核心思想可歸納為「敬天、安民、明德、慎刑」。
  依據〔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孔子之時,……序書傅,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尚書〕為官藏的公文檔案,經孔子之編集,儒家奉為五經之首。〔尚書〕...
〔辭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辭源〕,陸爾奎、方毅等編纂。是我國第一部語文與百科知識綜合性的現代辭典。
  該書始編於清光緒34年(1908),1915年出版正編,1931年出版續編,1939年出版正續編合訂本。共收單字13,000餘個,複辭100,000餘條,以語詞為主,兼及百科。包括一般語詞、成語、典故,還包括歷史文物、典章制度、古今地名、人名、書名等詞彙,也兼收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新名詞。
  該書採現代詞典「以字帶詞」編排方式,先列單字,後列同字頭的複詞。單字依部首歸併集中,複詞採「分條釋義」原則,釋義並舉書證。由於釋義強調由書證以溯源,因此本書命名為〔辭源〕。
1970年臺灣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