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輕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理事情時,抱持著輕忽、漫不經心的態度。《清史稿.卷二三.德宗本紀一》:「臨事而懼,古有明訓。切勿掉輕心,致他日言行不相顧。」
善小而不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不要因為善事太小而不做。比喻善事不分大小。《三國演義》第八五回:「勿惡小而為之,勿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服人。」
傳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訛傳訛」。見「訛傳訛」條。01.宋.王柏〈默成定武蘭亭記〉︰「南渡來,紛粉(紛)翻刻,幾千石矣,訛傳訛,僅同兒戲,每竊哂之。」(源)02.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五.演習部.教白》:「而曲師入門之初,亦係暗中摸索,彼既無傳于人,何從轉授于我?訛傳訛,此說白之理,日晦一日,而人不知。」
置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很難令人相信。如:「他平常溫文有禮,竟會在街上破口大罵,真教人難置信。」
人廢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出《論語.衛靈公》:「君子不言舉人,不人廢言。」指不因為瞧不起這個人,就認為他的話一無可取。也作「不因人廢言」。
待人,嚴律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別人,嚴格的態度來約束自己。如:「主政者必須寬待人,嚴律己,才能服眾。」
取人為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取人為善」出於〔孟子.公孫丑上〕;是孟子藉子路聞過則喜、大禹聞善言則拜,烘托舜兼取兩者,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為善之德,揭示君子「與人為善」的修養原則。孟子說:「子路,人告之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為善。自耕、稼、陶、漁,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藉子路、大禹兩人的德行的事實,來烘托虞舜的大德;先讚美子路只要聽到別人告訴他的過錯,就非常歡喜地接受,並且立刻實行。大禹更勝一籌,不必等到自己有過,只要一聽到有益於德的言語就虛心拜受,所捨棄自己的缺點,廣納天下人的...
差之毫釐,繆千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開始相差雖很微小,結果卻造成極大的錯誤。明.陸采《懷香記》第二八齣:「差之毫釐,繆千里,倘有後悔,噬臍莫及。」也作「差若豪釐,繆千里」。
不明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知什麼原因。如:「不明所挨了一頓罵。」
2.不去瞭解辨明事情真相。如:「他見小孩哭鬧,不明所先打再說。」
戮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盡全力去做。如:「只要大家團結一致、戮力赴,必能成功。」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