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4.204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移樽就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反詞 相似詞 移罇就教 相反詞 5.例句 解了個半天也理不出頭緒,我想我們還是移樽就教,向山大王請教
孺子可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就勉強忍耐下來,到橋下替他撿鞋。撿上來後,老人又說:「幫我穿上!」張良百般不情願,但心想好人就做到底,便跪著幫他穿鞋。老人伸腳穿鞋後,笑著離開,張良大吃一驚,目送他遠去。老人走了一里路又回來說:「孺子可教啊!五日後天亮時來這裡和我踫面。」老人後來又連續測驗張良多次,確定他能忍人所不能忍,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後,便送給他一本《太公兵法》,相傳是姜太公輔佐周武王伐紂後所著的兵書,要他仔細研讀,將來可為王者師。後來,張良果真利用這本書中的兵法,幫助漢高祖劉邦打天下,建立了漢朝。「孺子可教」後來就被用來稱許可以教誨栽培的年輕人。
待價而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您認為應該找個木匣子把它收藏起來,還是求個好價錢賣了呢?」孔子一聽就明白子貢話中所指,便回答:「賣了!賣了!我是在等有人出高價呢!」這段師生對答中,是把懷才不遇的孔子比喻成美玉,把期待中的賢能君主比喻成識貨的好商人。孔子為了尋找願意出高價的人,花費了十三年周遊列國,直到六十八歲那年才放棄希望,返回故鄉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後來「待價而沽」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等待良機,為世所用。後亦用來比喻商品等待買主出高價買下。
脫穎而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袋子裡的錐子一樣,立刻就會顯露出鋒利的錐尖。而你在我門下三年了,我卻沒聽說過你有什麼表現,你還是留下!」毛遂說:「我現在自我推薦,就是請求你把我放進袋子裡,如果早點有這樣的機會讓你把我放進袋中,那我就不只是露出錐尖而已,而是早就顯露出才能,鋒芒畢露了!」平原君覺得毛遂說得有道理,就答應了,讓他一同前往。到了楚國,平原君和楚王會談,從早上到中午,都還沒有結果。毛遂於是持劍走到楚王面前,極力說明趙、楚聯合抗秦的利害關係。楚王終於被說服,答應趙國願意出兵援救。於是兩國當場歃血為盟,誓守聯合抗秦的盟約。毛遂這次不僅幫平原君完成任務,也為國家立下了功勞,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平原君因此待他為上賓。後來「...
聞雞起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晉書.卷六二.祖逖列傳》載,晉代的祖逖,性格豪邁,為人俠義。當時國家情勢內憂外患,祖逖立志要為國家盡力,平定動亂。他與好朋友劉琨一起在司州任職,志向相同,兩人便住在一起,相互砥礪。有一回,祖逖在半夜時聽到雞啼聲,雖然天還沒亮,但他驚覺時間相當寶貴,應該好好把握,就踢醒睡在一旁劉琨說:「聽到雞叫聲了嗎?我們得趕快起床,把握時間練武!」於是兩人無懼夜裡的涼意,到院子裡舞劍鍛鍊身體,每天都不間斷,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後來祖逖受到皇帝的賞識,被任命為大將軍,帶兵平定動亂,收復許多失土,一償報效國家的心願。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聞雞起舞」,用來比喻把握時機,及時奮起行動。
完璧歸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忙笑著說:「你先別生氣,來人呀!去把地圖拿過來,劃出十五個城市給趙國。 現在你可以放心 把璧玉給我了!」藺相如知道秦王不安好心,就騙秦王說: 「這塊楚和氏璧,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稀世珍寶,趙王在交給我送到秦國來之前,曾經香湯沐浴,齋戒了五天,所以大王在接取的時候,也同樣應該齋戒五天,然後舉行大禮,以示慎重呀!」。秦王為了得到璧玉,只得按照藺相如所說的去做。藺相如趁著秦王齋戒沐浴的這五天內,叫人將那塊璧玉從小路送回趙國。五天過去了,秦王果真的以很隆重的禮節接待藺相如。藺相如一見秦王便說:「大王,秦國自秦繆公以來,二十多位君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事情的端始或結束點。如:「你先提個頭!」、「衝過頭了!」、「從頭開始」、「善惡到頭終有報」。
空穴來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玉和景差是戰國時楚國的辭賦家,有一次他倆陪侍楚頃襄王遊蘭臺,當時正好有一陣風吹來,楚頃襄王就敞開衣襟,迎著涼風,讚嘆說:「這陣風真使人爽快極了!是我和百姓所共享的?」宋玉聽了卻不以為然,因為楚頃襄王一向驕奢無道、耽於逸樂,而且聽信讒言,放逐屈原,激起宋玉內心的不平,於是就借著「風」諷刺楚頃襄王說:「這是大王獨有的風啊,百姓哪能共享呢?」楚頃襄王說:「風是自然的產物,不分貴賤都可以接受風的吹拂,怎能是我的風呢?」宋玉回答說:「我聽老師說過:枳樹的枝椏彎曲,就會招鳥兒在上面築巢;有了空的洞穴,自然就會把風招來。風所依託的環境不同,氣概自然就有所不同。這個高臺處於王宮清幽之地,所吹來的風當然清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表示答應的語氣。如:「嗯,就這麼做!」
3.表示不以為然或出乎意料的語氣。如:「嗯,他不見得會這樣做!」
鬼斧神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魯國有一個善於製作木鐘的工匠梓慶,他做的「鐻」(ㄐㄩˋ)大家都稱讚說手工非常精妙,好像是鬼神才能做得出來。魯侯問他說:「你是用什麼技術做的?」梓慶回答說:「我只是個工人,哪有什麼技術可言?也許是因為我在製作前先齋戒一段時間,使心中潔淨,沒有外界的干擾和雜念,讓心神能專一。然後我到山林中觀察樹種的本質和特性,挑選最合用的木質才下手施工。用最自然的我雕琢最自然的木質,做出這樣的成品,或許就是這個緣故!」後來「鬼斧神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被用來形容技藝精巧,非人力所能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