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7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33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亂。《左傳.襄公四年》:「經啟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晉.杜預.注:「擾,亂也。」《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秦失其道,豪桀並擾。」
揭竿而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揭竿為旗注音︰ㄐ|ㄝ ㄍㄢ ㄨㄟˊ ㄑ|ˊ漢語拼音︰jiē gān wéi qí釋義︰言平民起義時,沒有足夠的裝備,只好舉竹竿,當作軍旗使用。見「揭竿而起」條。 01.《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引漢.賈誼〈過秦論〉:「率罷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源) 參考詞語︰揭竿起注音︰ㄐ|ㄝ ㄍㄢ ㄑ|ˇ漢語拼音︰jiē gān qǐ釋義︰猶「揭竿而起」。見「揭竿而起」條。 01.清.袁枚〈與邵叔宋太史書〉:「伏念能古文者,代不數家,矧值陽數之摽季而孤為之,談者寥寥,宜也。然男兒作健,正應于此時揭竿起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綴集。《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尺比寸長,但和比尺更長的東西相比,就顯得短了;寸比尺短,但和比寸更短的東西相比,就顯得長了。語出《楚辭.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比喻人各有其長處和短處,各有所適,各有所取。《史記.卷七三.白起王翦傳.太史公曰》:「鄙語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也作「尺短寸長」、「寸長尺短」。
為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對不易解決的事,感到苦惱。《紅樓夢》第四二回:「我又不會這工細樓臺,又不會畫人物,又不好駁回,正為這個為難呢。」《文明小史》第二四回:「那知這位王太史的時務,是要本子上謄寫下來的,憑空要他出題目,就著實為難。」
所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原故、理由。《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文明小史》第二三回:「鄧門上見他急得這樣,問其所以,才知道原故。」
奮不顧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奮不顧身」是指勇往直前,不顧自己的生死之意,出自於《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司馬遷是西漢史學家,太史令司馬談的兒子。在父親過世後繼承父志,任太史令,從事編載史事兼掌天象曆法的工作。武帝天漢二年,李陵帶兵五千力戰匈奴十餘萬人,後因寡不敵眾,力竭而降,武帝大為光火,下令誅其全家。司馬遷出面為他辯護,觸怒了武帝,被捕下獄,處以腐刑。出獄後,轉任中書令,決心效法先賢在逆境中憤發的精神,完成太史公書,即現在的《史記》。司馬遷受刑後,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任少卿寫了封信給他,告訴他賢臣應有的作為。司馬遷看了後回信,陳述對李陵之事的觀點以及受辱的經過。並說自己跟李陵並不熟,但見他「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
名不虛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史記.卷七五.孟嘗君傳》太史公1>曰:「吾嘗過薛2>,其俗閭里3>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4>殊。問其故,曰:『孟嘗君5>招致天下任俠,姦人入薛中,蓋六萬餘家矣。』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 〔注解〕 (1) 太史公:指司馬遷(西元前145∼前86),字子長,西漢時人。生於龍門,年輕時遊歷宇內,四十二歲繼承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並承遺命著述。因辯護李陵降匈奴事,觸怒武帝下獄,受腐刑。後為中書令,完成《史記》,為紀傳體之祖,亦為通史著作之祖。 (2) 薛:春秋時國名,地約在今山東省滕縣東南。 (3) 閭里:鄉里。 (4) 鄒、魯:鄒,春秋時邾國,地約在今山東省鄒縣,戰國時改為...
漏網之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記,這樣人民反而沒有德行了。如果只依靠法令來治理人民,結果是法令越來越繁苛,竊盜罪犯反而越來越多。」太史公司馬遷十分同意孔子和老子的想法,他認為法令不過是為政的工具,並非澄清吏治的根本之道。漢代初年,變嚴刑峻罰為寬簡,法網疏闊的程度,甚至連能夠吞舟的大魚都可以逃脫,然而政治清明,沒有什麼作姦犯科的事情,人民的生活安定。從前的法令可以說非常嚴密,但是各種罪惡偽詐卻紛紛出現。由此可知,治民之道在於教化,而不在於法令。後來「漏網之魚」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比喻僥倖逃脫法網的人,或比喻驚慌逃竄的人。
與虎謀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虎謀皮」的意思是向老虎商量要取牠的皮,皮是老虎的生命必需品,當然牠是不肯了。所以「與虎謀皮」用來比喻所謀者與對方有利害衝突,事情必辦不成。考其典源可能出自《符子》裡一則「與狐謀皮」的寓言。據載,魯定公時,孔子被任命為中都宰,績效卓然。一年以後,定公又想授予孔子司徒一職。他告訴太史左丘明說:「我想請孔丘任司徒,不過得先問問三桓的意見。」「三桓」是指魯桓公的三個孫子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他們掌握著當時魯國的實際政權,但政治主張與孔子是處於對立的狀態,左丘明知道他們絕對不會同意讓孔子任司徒一職,於是用一則寓言作比喻,以勸阻定公。他說:「周朝有個人很喜歡皮製的裘衣,也喜歡吃珍奇美味的食物。有一次...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