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7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87.997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鄙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住在偏遠、鄉野的人。《韓非子.喻老》:「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獻之子罕。」《三國演義》第一一回:「某太史慈,東海之鄙人也。」
紀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綱紀規章。《左傳.桓公二年》:「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三國演義》第一五回:「原來太史慈所招軍大半是山野之民,不諳紀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路。如:「幽蹊」、「荒蹊」。《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太史公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欲還絕無蹊,攬轡止踟躕。」
危在旦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危險在短時間內即將來臨。《三國志.卷四九.吳書.太史慈傳》:「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官共飲耶!」
隱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意義深微而言詞簡略。《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縲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用以捆綁犯人的黑色大繩索。後比喻監獄。《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於縲紲。」也作「縲絏」。
勢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權勢和財利。《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傳.太史公曰》:「何鄉者相慕用之誠,後相倍之戾也!豈非以勢利交哉?」《紅樓夢》第六回:「因貪王家的勢利便連了宗,認作姪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吐詞艱澀、言語鈍拙。通「訥」。《史記.卷一○三.萬石張叔傳.太史公曰》「仲尼有言:『君子欲訥於言』」句下裴駰集解引徐廣曰:「『訥』字多作『詘』,音同耳。古字假借。」
自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己誇耀。《老子》第二二章:「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太史公曰:「自矜伐功,奮其私智而不師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滅亡。《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非兵不彊,非德不昌,黃帝、湯、武以興,桀、紂、二世以崩,可不慎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