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223.924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自家脧仔歪,人尿桶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粗俗語)比喻自己不對,還怪罪別人。例:落大雨﹝落大水﹞出門毋擎遮仔,歸身溼潦潦!還怪天公落大雨﹝落大水﹞!正經係自家脧仔歪,人尿桶漏。(下大雨出門不打傘,全身溼透了,還怪老天下大雨!真是自己不對,還怪罪別人!)
亡羊補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郢也失守了。襄王逃亡到城陽後,想起了莊辛曾經勸諫他的話,感到十分後悔,就派人把莊辛找回來。莊辛不計前,立刻回到襄王身邊。襄王一見到莊辛,便說道:「我當初沒有聽先生的勸告,才會落得如此下場,現在該如何是好呢?」莊辛回答:「我聽俗話說:『見到了兔子才去找獵犬來追捕,還不算太晚;羊跑掉了之後趕快修補羊圈(ㄐㄩㄢˋ),也不算太遲。』像商湯、周武王這樣的賢王,雖然只有百里之地,卻能夠興盛起來;而像夏桀、商紂這樣的暴君,雖然統有整個天下,最後卻亡國了。現在楚國的領土有幾千里,比起商湯、周武王的領地要大多了,所以只要大王有心振作,並非不可能啊!」這次襄王完全接納了莊辛的建議,並封他為陽陵君。在莊辛的輔佐下...
罄竹難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使用盡所有竹簡,也書寫不完。多比喻罪狀極多,列舉不完。語本《舊唐書.卷五十三.李密傳》。[例]這名犯的罪狀罄竹難書,社會大眾都期盼司法能依法懲處,彰顯公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不停的說話。帶有惡的意思。[例]窮嚼
朝三暮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代哲學家莊子曾經用了一個寓言來說明人常會自以為是而不知。這個寓言是這樣的:話說有一個養猴人跟他所養的猴子說:「我決定每天早上餵你們吃三升橡實,下午餵四升橡實。」想不到猴子們都很不高興,早上吃的太少了。於是,養猴人就說:「那這樣好了,我們就改成早上吃四升,下午吃三升。」猴子們聽了都很高興,以為這樣一來,早上變多了。事實上,「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只改變了朝暮的數量,但猴子自以為是地滿足了。一般人也常用這種自以為是的眼光來衡量事理,但是人世間眾人對事情的看法就像「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一樣,可以隨時變來變去,並沒有個定準的。所以莊子要人們學習超脫這些紛擾,返回大自然,只有在自然的境界...
好高騖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朝理學家程顥,字伯淳,號明道先生,和弟弟程頤合稱「二程」,開理學中之洛派。他教導人們追求知識學問要循序漸進,腳踏實地。一方面心中卻也憂慮學者棄低微淺顯的知識,而致力於追求高遠的目標,終究落得沒有成就。後來「好高騖遠」這句成語就從「厭卑近而騖高遠」演變而出,用來指一味地嚮往高遠的目標而不切實際。「好高騖遠」完整的語形見於清人呂留良〈與錢孝直書〉,呂留良以「好高騖遠,事事求出人頭地」,直指錢孝直的缺點。
拾人牙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牙後,自命兼才。」 02.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五.蘇東坡詩》:「詩家之能新,正在此耳。若反以新為,是必拾人牙後,人云亦云。」 參考詞語︰襲人牙後注音︰ㄒ|ˊ ㄖㄣˊ |ㄚˊ ㄏㄡˋ漢語拼音︰xí rén yá hòu釋義︰即「拾人牙慧」。見「拾人牙慧」條。 01.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曲名不取新奇,其套數皆時流諳習者,無煩探討,入口成歌。而詞必新警,不襲人牙後一字。」 參考詞語︰襲人牙慧注音︰ㄒ|ˊ ㄖㄣˊ |ㄚˊ ㄏㄨㄟˋ漢語拼音︰xí rén yá huì釋義︰即「拾人牙慧」。見「拾人牙慧」條。 01.清.馮鎮巒〈讀聊齋雜說〉:「間來議論名雋,語言超妙,不襲人牙慧一語。」
沽名釣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欺世盜名,盜名竊譽反義:不求聞達,實至名歸辨似: 沽,音ㄍㄨ,謀取。不可寫作「估」。 「沽名釣譽」和「欺世盜名」都有用手段謀取讚譽、名聲的意思。 「沽名釣譽」側重於用盡手段或行為做作,刻意謀取好的名聲;「欺世盜名」則側重於用不正當的手段騙取好的名聲。 沽名釣譽 欺世盜名 辨似例句 ○ ㄨ 你縱然確實出錢幫了孤兒院,但如果藉此來宣傳自己,豈非難脫~的疑? ㄨ ○ 一直到這幅真品畫作出土,眾人才知道這幅贗品的主人~。
瓜田李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瓜田綁鞋帶,在李樹下戴帽子。比喻容易讓人引起懷疑的舉動等。語出漢.無名氏〈君子行〉。[例]管理公家的錢財一定要謹慎,千萬不可有瓜田李下之
咎由自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國志.卷四○.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1>評曰:「劉封處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衛。彭羕、廖立以才拔進,李嚴以幹局達,魏延以勇略任,楊儀以當官顯,劉琰舊仕,並咸貴重。覽其舉措,跡2>其規矩3>,招禍取咎4>,無不自己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戰國策.齊策四》。 (2) 跡:追蹤、探究。 (3) 規距:指行為法度、標準。 (4) 招禍取咎:招來災禍。〔參考資料〕 《戰國策.齊策四》齊宣王見顏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悅。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對曰:「夫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與使斶為趨勢,不如使王為趨士。...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