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挺而走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挺,通「鋌」。「挺而走險」即「鋌而走險」。見「鋌而走險」條。01.唐.蕭穎士〈贈韋司業書〉:「挺而走險,何公之門,不可曳長裾乎?」02.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一.舊聞.席氏多賢》:「治之為甚難,亂之則甚易。況挺而走險,人之本性也。」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意指生死輪迴是無窮盡的,但只要能看到自我清淨的本性,即可解脫輪迴的痛苦。後引申為惡將招致無窮的痛苦,向善才能到達安樂境界,用來勸人改過自新。元.無名氏《度柳翠》第一折:「世俗人沒來由爭長競短,你死我活,有呵喫些個,有呵穿些個,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點對稱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活動可利用分組來進行,並且於討論結束後,讓全班一同檢驗各組的圖形是否符合連結線過對稱中心且被平方的基本性質,如為正確,即可讓學生說明其作法,如為錯誤,也可加以糾正其概念。(註1)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點對稱教學英文關鍵字:Point symmetry teaching 參考資料註1劉秋木/著。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1996年初版,頁481~483,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註2 John A. Van De Walle/著,張英傑、周菊美/合譯。中小學數學科教材教法,2005年初版,頁691~694。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人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類所具有而異於其他動物的本性。《孟子.告子上》:「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迷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迷惑而無法分辨、失去理智。[例]迷失方向、迷失本性
歸真反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除去外飾,回復淳樸的本性。《戰國策.齊策四》:「歸真反璞,則終身不辱。」
烏托邦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ic)目的是藉由擴大描繪某一概念(正義或自由),以基於此概念而建構之理想社群形式,展現該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質。摩爾(Sir Thomas More)的《烏托邦》(Utopia,1516),在其著述中將烏托邦描繪為一個理性之共和國,在其內財產為所有人共有,而遇戰爭時則以雇用鄰近好戰國家之傭兵,非自己之公民。其目標則主要聚焦在批判和諷刺,他將烏托邦之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當時身處之社會的罪惡作巧妙的對比,並藉之譴責後者。(註2) 參考書目註1: 許育典,《人權、民主與法治:當人民遇到憲法》,台北:元照。註2: 許育典,《憲法》,台...
聰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聰明、靈敏。《紅樓夢》第四九回:「那寶琴年輕心熱,且本性聰敏,自幼讀書識字,今在賈府住了兩日,大概人物已知。」
性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性行為。《文選.諸葛亮.出師表》:「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文選.張衡.思玄賦》:「旌性行以製珮兮,佩夜光與瓊枝。」
天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天所賦予人的稟賦與本性。《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