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福祿貝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幼稚園教育之三項基本原則(1) 順應幼兒自我發展:幼兒發展是循序漸進的,不可跳躍,教育者應注重幼兒本性與需要,順應其自然發展使獲均衡的發展。(2) 自發活動:在教師的指導與鼓勵下,能自動自發。(3) 社會參與:幼稚教育應訓練幼兒瞭解自己與社會關係。五、採「恩物教學」,即用各種恩物來組成有系統的活動,以啟發幼兒建造、審美以及聯想的能力。六、教學上福氏特別重視「遊戲」與「恩物」,認為是培養兒童自動直觀的基本要素,而自動直觀乃是發展兒童內在性質的有效方法。七、著作─《母親遊戲與兒歌》(Mother’s Play and Nu...
不二法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西遊記》第三一回:「義結孔懷,法歸本性。金順木馴成正果,心猿木母合丹元。共登極樂世界,同來不二法門。」
德行倫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行倫理學(virtue ethics)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是一種目的論的倫理學,揭櫫人生以追求幸福或至高善為終極的目的,重視人生價值的全面實現或完成,因此他的倫理學也被稱為「幸福論」。這個幸福只有在個人本有能力,本性的潛能都得到全面的開展時,所謂德行,就是個人本有能力的卓越化與良好人際關係的滿全,德行是幸福人生的核心,兒童應該從小就接受道德訓練,對人生的要求作出回應。他認為,只有藉由不斷行善,才能變成有德的人。我們一般談到道德教育,多半是指稱品格教育,追根溯源,實可歸功於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和中國儒家一樣都提倡中庸之道...
腳踏實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做事切實穩健。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三折:「大古是腳踏實地,你從來本性我須知。」《文明小史》第四八回:「現在挽回之法,須要步步腳踏實地,不作虛空之事。」
鋌而走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挺鹿走險注音︰ㄊ|ㄥˇ ㄌㄨˋ ㄗㄡˇ ㄒ|ㄢˇ漢語拼音︰tǐng lù zǒu xiǎn釋義︰猶「鋌而走險」。見「鋌而走險」條。 01.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二一.五代史.薛史書法迴護處》:「勢當騎虎難下之時,不得不為挺鹿走險之計。」 參考詞語︰挺而走險注音︰ㄊ|ㄥˇ ㄦˊ ㄗㄡˇ ㄒ|ㄢˇ漢語拼音︰tǐng ér zǒu xiǎn釋義︰挺,通「鋌」。「挺而走險」即「鋌而走險」。見「鋌而走險」條。 01.唐.蕭穎士〈贈韋司業書〉:「挺而走險,何公之門,不可曳長裾乎?」 02.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一.舊聞.席氏多賢》:「治之為甚難,亂之則甚易。況挺而走險,人之本性也。」
五體投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否定。這時候他起身,露出右肩,右膝著地,雙手合十,請求佛陀大發慈悲開示眾生,使眾生能夠認識自己的真心本性,說完隨即行雙膝雙肘及頭五處著地的大禮。「五體投地」本為古印度最恭敬的致敬儀式,在《翻譯名義集.眾善行法.槃那寐》中記載:「三頭至地者,即五體投地,故大論云:『人之一身,頭最為上,足最為下,以頭禮足,恭敬之至。』」佛教徒沿用此禮來敬奉佛陀、佛法、僧人。後來「五體投地」也被用來比喻非常欽佩對方。
梁上君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陳寔,字仲弓,東漢許人。個性平和,處事公正,即使在他退休後,鄉民之間起爭執時都會來找他裁斷,是地方上的表率。一天夜裡,有竊盜潛入他家,躲在屋梁上,想趁機偷取財物,但被陳寔發現了。他沒有聲張,只是將子孫召集過來,態度嚴正地訓誡說:「人要常常自我勉勵,不可以鬆懈。做壞事的人,不見得本性就壞,只是平常對自己要求不嚴,又不知學好,長久下來養成了壞習慣!就好像是屋梁上的那位君子一樣。」竊賊一聽,大驚失色,從屋梁上跳下來。陳寔對他說:「看你的樣子不像是壞人,想必是因為貧困才不得已出此下策,現在送你兩疋絹布。」從此縣裡不再發生竊盜之事。後來「梁上君子」被用來作竊賊的代稱。
坐井觀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文學家韓愈曾經寫了一篇〈原道〉的文章,來說明儒家道的原義,藉此來駁斥老子崇尚虛無的道。他在文章中首先就「仁、義、道、德」的內涵下個定義:仁就是博愛的精神;義就是對的行為;循一定原則去做就是道;充實於內心,不假外求的本性就是德。仁和義的標準是不變的,道和德的解說則會因角度不同而有所差異。就如老子也講道德,但他所說的道德是拋棄仁和義的,這只是種個人的說法,不能像儒家的道德,能成為天下的公論。至於老子會對仁義有所輕視,倒也不是老子故意要去毀謗,那是因為老子像坐在井底,所看到的天自然就小了。後來就從這裡演變成「坐井觀天」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眼界狹小,見識不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斷絕、捨棄。如:「割愛」。漢.王充《論衡.本性》:「長大之後,禁情割欲,勉厲為善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平凡、庸俗。元.馬致遠《黃粱夢》第四折:「你不是凡胎濁骨,迷本性人間受苦。」清.洪昇《長生殿》第一一齣:「想我濁質凡姿,今夕得到月府,好僥倖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