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6.26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末高僧竺道生,世稱生公,相傳曾在蘇州虎丘山聚石為徒,解說佛法,石皆點頭。見《蓮社高賢傳.道生法師》。後以比喻言辭精妙,感人至深。如:「他的著作雖不見華麗辭藻,但行文卻似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一般,深深感動了許多讀者。」
三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佛教經典的總稱。包括經藏、律藏、論藏三部分。經藏是指以佛說法的形式創作的典籍;律藏雖同是以佛說的形式,但內容都和戒律有關;論藏是佛弟子或後世論師闡釋經義的作品。宋.承遷〈金師子章序〉:「設有說道超他,入經藏,對三藏勝論議人否?」(2)三藏法師的簡稱。參見「三藏法師」條。唐.閻朝隱〈大唐大薦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師之碑〉:「證聖年中奉敕與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譯華嚴經。」
慧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宗了。 著作慧能據說不識文字,唯一能代表其思想的只有《六祖壇經》一書,此書為弟子紀錄匯集而成,據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所言,壇經可以分成兩部分,一是《壇經》本體,為六祖大梵寺開法的紀錄,二是《壇經》的附錄,為六祖與弟子的對談以及身前身後的紀錄。見吳臻《中國思想史概論》台北: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96年10月。
石點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頑石點頭」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晉朝時有一位道生法師,當時《涅槃經》剛傳入中國,接受的人不多,他就到蘇州虎丘山隱居,鑽研佛法。傳說他曾在山中搬了一些石頭,排列整齊後,把這些石頭當作學生,每天不厭其煩地講述《涅槃經》。道生法師因為主張眾生皆可成佛,所以對沒有反應的石頭,依舊滔滔不絕地講解。一段日子後,道生法師問說:「你們覺得我的解釋是否和《涅槃經》的原意契合呢?」石頭們竟然個個都點起頭來了。後來「頑石點頭」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說理透澈,使人心服。
弘一大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津李叔同故居1918年於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吃素念佛,弘揚律宗,著有《南山律在家備覽》。出家後的弘一法師,在藝術方面,只保留了書法,其書法質樸無華,獨具一格。1942年弘一法師在福建泉州開元寺圓寂。「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至,「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尚榮耀。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
登山小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登上高山,則遠方景物便顯得渺小而微不足觀。語本《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後用以比喻眼界開闊,見識廣遠。唐.岑文本〈京師至德觀法王孟法師碑銘序〉:「若夫金簡玉字之餘論,元化道樞之妙旨,三皇內文,九鼎丹法,莫不究其條貫,猶登山而小魯。」
米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米的顆粒。如:「他們家的經濟情況很不好,米缸中經常是半顆米粒也沒有。」
時與願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普明王白班足王,言:「願聽一日飯食沙門,頂禮三寶。」其班足王許之。一日時,普明王即依過去七佛法,請百法師,敷百高座,一日二時,講《般若波羅蜜》八千億偈竟,其第一法師為王即說偈,言:「……生老病死,輪轉無際。事與願違,憂悲為害。……」爾時,法師說此偈已,時普明王眷屬得法眼空,王自證得虛空等定,聞法悟解,還至天羅國班足王所眾中,即告九百九十九王,言:「就命時到,人人皆應誦過去七佛仁王,問《般若波羅蜜經》中偈句。」
講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家講經說法的地方。[例]弟子們坐在肅穆的講堂內,仔細聆聽法師講經說法。
鏡像水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譯筆簡潔暢達,為世所重。《遠什大乘要義問答》為鳩摩羅什與慧遠的問答錄,又稱《大乘大義章》、《鳩摩羅什法師大義》,書中闡明了大乘佛教的教義,並反覆論述有關法身的問題。佛家把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形成之物稱為「色」,非此四大元素所形成之物則稱為「非色」。凡色,至少具有色、香、味、觸四種感覺之一,例如水有色、味、觸,風則只有觸。若是非色之物,就像鏡中的影像,水中的月亮,看來好像有實體,其實觸摸不著,只是個幻象。後來「鏡花水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虛幻不實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