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203.12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化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與俗世的因緣。唐.白居易〈唐撫州景雲寺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銘〉:「隨順化緣,故坐甘露壇而誓眾生盟者二十年。」《景德傳燈錄.天竺第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吾化緣已終,當歸寂滅。」
普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道教上指廣行佛法,以救眾生。如:「普渡眾生」。明.汪廷訥《獅吼記》第四齣:「飛錫入紅塵,誰識根因。金繩覺路去來身,日把慈航浮法海,普渡迷人。」明.張萱《西園聞見錄.卷一○五.佛》:「蓋能普渡眾生,乃佛菩薩之行;若修齋供佛,則沙門之職也。」也作「普度」。
證嚴法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和男人一樣,承擔起社會責任;把參與社會的悲懷推廣到整個人類,將每個人『愛家』的心,推廣到愛社會、愛眾生,這樣才是真正的幸福吧!」幾經波折,最後在花蓮縣秀林鄉普明寺安住下來,日子清苦,仍勤於修學佛法。1962年,二十五歲的她自行落髮,踏上僧侶修行的生涯。1963年2月,於慧日講堂禮上印下順導師為師,導師叮囑:「你我因緣殊勝,既然出家了,你要時時刻刻為佛教、為眾生!」並取了法名「證嚴」,字「慧璋」。回到花蓮後,證嚴法師住進普明寺後的小木屋,開始禮拜《...
業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稱地獄中燒煮地獄眾生的火。由於這些火都是地獄眾生的惡業所招引的,故稱為「業火」。《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阿難!是人皆以純情墜落,業火燒乾,上出為鬼。」
改頭換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眾生在六道輪迴中不斷地改變形相而神識依舊不變。語出唐.寒山〈詩〉其二一二。後用「改頭換面」比喻形式雖改變,而實質未變。亦用於比喻一個人澈底改變,有重新做人之意。 △「改頭換尾」
機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用語。眾生信受佛法的時機和因緣。《景德傳燈錄.卷四.嵩嶽慧安禪師》:「讓機緣不逗,辭往曹谿。」
出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佛教用語。超脫六道輪迴。金剛三昧經:「令彼眾生獲得出世之果。」
天女散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故事3 解釋4 例句 出處<維摩詰經‧觀眾生品>:「時維摩詰室中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花散諸菩薩大弟子上。」 故事菩薩和大弟子們正在聽經說法的時候,天女出現來撒天花。天花撒在菩薩身上的,隨即落地;撒在大弟子身上的,卻黏住不落,拂都拂不掉。這是什麼道理?原來天女是在測驗菩薩和弟子們的「向道之心」(對佛是否真誠和道行的深淺程度)。天女對釋迦摩尼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佛說:「如果『結習未除』,花便著身。」後來人們借用天女散花,來形容大雪滿天紛飛或類似飛雪的傾向。 解釋形容花落滿地;或是形容事物...
阿彌陀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經典中所記載的佛。譯自胡語。他原是世自在王如來時的法藏比丘,發願成就一個盡善盡美的佛國,並要以最善巧的方法來度化眾生,後來成佛,創造西方極樂世界。法藏比丘則成為阿彌陀佛。記載阿彌陀佛故事的經典,早在東漢即有翻譯。六朝時強調往生極樂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彌陀佛信仰上。並逐漸形成後來的淨土宗。隨著淨土宗在中國的普及,阿彌陀佛成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彌陀佛四字成為一般中國佛教徒間相互問候語。《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也稱為「無量壽佛」。
五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梵語pañca-skandha的意譯。蘊為堆、積聚的意思。佛教稱構成人或其他眾生的五堆成分為「五蘊」。分別為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其中除色蘊之外,其餘皆屬精神層面。色指組成身體的物質,受指感覺,想指意象、概念,行指意志,識指認識分別作用。由於每一種蘊,都是由許多分子積聚而成,故稱為「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也譯作「五陰」。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