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察言觀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觀察人的言語神情而窺知對方心意。《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紅樓夢》第三二回:「寶釵見此景況,察言觀色,早知覺了八分。」
不省人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昏迷而失去知覺。《三國演義》第四九回:「忽然望後而倒,口吐鮮血,不省人事。」《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這王小玉也醉了,不省人事,眾人把來殺了。」也作「不醒人事」。
未竟事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來的情感在內心深處的潛意識徘徊,置於個體之中並渴望獲得滿足,因此影響到個體當下與環境的接觸,更在不知覺中進入現實生活,以不可預期的情緒經驗並藉由許多方式浮現,妨礙自我與他人相處。健康的個體能與環境發生良好的接觸(例如覺察、行動),充分發揮功能以滿足需求,使其自覺意識焦點(形象)的經驗能和背景的經驗保持流暢的轉換。若不能滿足的欲求愈多,長久成為個體意識的焦點(形象),個體愈會被過去束縛使其耿耿於懷。蘊藏在潛意識中糾結纏繞的未表達情感、未解決的情況和未獲滿足的欲求,隨時可能不自覺地介入當下的意識活動,妨礙意識與自我及外界環...
現實治療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受到William T. Powers的影響,在現實治療法中加入控制理論,用以解釋人的行為是受到內在知覺所控制,一切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人的生理及心理需要,現實治療法因此形成系統法的理論。其後威廉葛拉瑟在妻子的協助下,編著新書《控制理論在現實治療的實踐:個案研究》,將現實治療法推廣至青少年、亂倫受害者、囚犯等人士。1998年,威廉葛拉瑟將控制理論易名為選擇理論,因為選擇理論更能表達正向積極的感覺,自此現實治療成為心理治療中效果卓著的一種療法。 基礎理論 心理及生理需要在現實治療中,人的每個行為都是經過大腦的評斷,用以滿足人...
內隱的人格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y)。註3 定義基本上,內隱理論指的是個人對其生活周遭的他人所持有的某些特定信念,個人使用這些信念來知覺、理解、解釋,或者預測他人的性格、行為、動機等(Wyer & Lambert, 1994)。註4 釋義假如我們認為某個人是外向的、好交朋友的,我們同時也期待他是個愛說話的人。他可能並不愛說話,但是我們會認為他是。這就是人格的內隱理論所欲解釋的,為什麼我們對人的不同行為形態會有某種的預期(基模),認為這些行為是應該聚在一起的。人不只是單純取得他人看法,更明確而言,乃是藉由通過填滿許多失去的訊息,整理而成個人的全部...
順從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開始較小的要求,則關鍵的要求(買車)的可能性會提升。這個技巧的成功依賴的是一致性的一般觀念,和自我知覺理論(self-perception theory)的解釋相近。 低飛球法(low-balling technique)請求順序:小到大 先隱藏部分的請求→同意→透露隱藏代價是較令人反感的技巧,例如手機銷售員可能藉由宣傳手機降價、可舊機換新機的誘人廣告使消費者上門,在客戶決定之後再以某些藉口說明此款手機已不能再以當初同意的合約或價格買下。 以退為進法(door-in-the-Face technique)請求順序:...
麻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由於神經或肌肉受到損傷,而失去知覺或導致動作功能的障礙。也作「痲痺」。
2.比喻對事情失去應有的知覺。如:「我對感情一事已麻痺了。」
佛洛依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失語等形式來尋求滿足。弗洛伊德相信一個人如果以前曾經有一些創傷性的事件而引致心理有問題,只要他能夠知覺地再將那事重演一次,並將本我、自我和超我作回平衡的處理,那麼問題就會解決。 夢 佛洛伊德認為「夢是一種在現實中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的滿足」。他更大膽地認為這些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多半是和「性」有關的。夢是一種潛意識的活動,由於人的心理防衛機制把人的本我願望壓抑下去,在潛意識的活動中的主要內容被壓抑的願望並非是直接表達於夢中,而是通過扭曲變作為像徵的形式出現,故夢都是像徵的。佛洛伊德認為夢是由「顯夢」(manife...
女性主義治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了非常强調性別外,他們認為種族、階級、文化、宗教等各種形式的壓迫皆根深柢固地影響一個人的信念、選擇與知覺。並挑戰所有形式的壓迫。因此,女性的心理壓迫,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註1.2) 技術與策略1. 賦權2. 自我揭露3. 性別角色分析4. 性別角色介入5. 權力分析6. 閱讀治療7. 自我肯定訓練8. 重構與在標籤9. 社會行動10. 成長團體(註1.2) 貢獻1. 把諮商與心理治療帶入性別敏感帶的實務,並覺察到文化脈絡、多重壓迫的影響。2. 強調社會改變、帶領改革社會。3. 幫助當事人對生命中成長中的典型性別角色訊...
認知理論取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結構,認知表現(performance)與形成的過程。什麼是認知?一是表示「即將知道」,也就是個體知覺、理解、思考、記憶、注意的內在歷程;另一是指與注重外在可觀察行為相反的理論,意即強調無法直接觀察到的內在歷程。 認知觀點對教學設計的貢獻1.提出學習與記憶的訊息處理理論2.提出教學策略3.研究焦點的轉移訊息處理論界定學習是透過學習者腦內結構,產生一系列訊息的轉換(或處理),已認知歷程、學習訊息的輸入-輸出,取代行為論的刺激-反應。訊息處理的過程是指我們透過感覺器官(sensory receptors)選擇接收少數引起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