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12.7801 ms
共 132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硬科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陸地區指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相對於軟科學而言。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百科全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肯特(Allen Kent)與藍寇爾(Harold Lancour)擔任主編的〔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百科全書〕原計畫是預定出版18冊,後經數次修訂,在1968至1983年間共完成35冊。全套書依條目(Article)之字母順序排列介紹,每一條目均附有參考書目,最後一冊為分析索引(Analytical Index)以利檢索。由於全書出版耗時16年,故完成後便接續出版補充本(Supplement)以更新原有之內容並增入最新之條目,截至1991年止,共出版至第48冊,其中第46-47兩冊為1-45冊之分析索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百科全書〕歷經相當時間的籌備,除有32位著名的圖書... |
小學科學研究(美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學科學研究於一九六二至一九七三年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資助,由教育發展中心(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發展的科學課程。該課程依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J. Bruner)的探討式或發現式教學(discovery learning)的理論而設計,該科學課程認為小學科學教育應以引起兒童的內在動機,例如好奇心為基礎,來喚起兒童對科學活動的興趣,而不應以背誦零碎的科學知識為目的。學生不應由書籍或聽講中學習,因為這是第二手資料。學生應由「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對兒童而言更應是由「遊戲中學習」(learning by playing)以取...
|
俄羅斯教育科學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俄羅斯教育科學院為俄羅斯最高教育研究機構,創設於一九四三年,原名為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一九六六年,易名為蘇聯教育科學院。蘇聯解體後,該院又更名為俄羅斯教育科學院。該院研究領域很廣,主要包括普通教育、學前教育、技職教育、教育理論、國際教育等方面。其最高決策單位為院士與通訊院士所組成之全體院士大會,休會期間設主席團處理經常事務。一九九四年,主席團由十六位院士組成,並置主席一人綜理事務,副主席二人協助主席。該院下轄二十二個研究所及中心,其中五個在外地,十七個在莫斯科市,分別為;(1)教育理論與國際教育研究所(一九九五年該所易名為教育理論與教育學研究所);(2)普通教育學校研究所;(3)俄語教育...
|
常態科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常態科學意指以過去的科學成就為基礎所從事的研究,是孔恩(T.S. Kuhn)用以表徵科學家社群在典範指導下不斷累積知識的過程。
在常態科學下的研究活動是一種持久而忘我地把大自然強塞入某些既定之觀念箱子內的嘗試,而這類觀念箱子,是由專業教育訓練提供給各科學社群的成員,其發生與發展不免有武斷的因素。 因此,在常態下的科學活動通常是期於「科學社群知道這個世界像什麼樣子,而且絕不會錯」這一假設上的;科學之所以成功,主要就是科學社群願意維護這一假設,因此常態科學經常壓制創意,然而這種本質也保證了創意出頭的必然性。 常態科學意指過去科學成就為基礎所從事的研究,... |
科學成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科學成就是指人們在學習自然科學,經過一段特定時間之後所實際擁有的能力。這可藉由測量學習者在學習自然科學後得到的某些科學知識或技術之程度狀況的「科學成就測驗」做為能力的參考指標。
成就測驗是測量個人運用先天的潛在能力,經過後天的學習後所實際獲取或完成的概念或事物。「科學成就測驗」可協助受試者了解他在某特定時間內所獲得的科學知識和技能。它包含單科成就測驗,如:化學成就測驗、生物成就測驗或物理成就測驗;另則在教學情境中,一般老師多半使用的是教師自編的科學成就測驗,亦即以某一教學單元的教材為測量內容。 總之,科學成就是指學習者在已知或控制情境下之自然科學經驗效應,是強調... |
基督教科學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基督教科學派為美國基督新教中的一個教派,但在新教各宗派間都認為該教派是一個變種教派;由美國的艾迪(Mary Baker Eddy, 1821~1910)在一八七九年所創立的。該派認為凡是物質都是虛幻的,疾病則是主觀的,是意識的錯誤,故只能靠意識的方法來醫治,靠調整的精神來醫治,而靠服藥是不能醫治的;該派稱此為基督教的科學,故該教派就被稱之為「基督教科學派」。
艾迪本是一位催眠療法醫生昆華的學生與病人,而在一八六二年時,艾迪宣稱她經由〔聖經〕之啟示而發現了基督治病的原理,並稱從自己的康復和其他病例中得到了證實。之後艾迪開始為人治病,招收學生並組織基督教科學派展開活動;到一八七五... |
[一九四六年年鑑第一部分-美國學校的科學教育](美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九四六年年鑑第一部分-美國學校的科學教育]是美國國家教育研究學會(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針對當時美國中等學校及初等學校科學教育課程、教學方法及評量所提出的省思,強調科學課程應隨科學知識的進步而加以重新定位,因為科學知識的發展是伴隨著社會及經濟變化而改變的。此年鑑可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一般科學教學的問題;第二部分是探討初等學校的科學教育;第三部分是關於中等學校的科學教育;第四部分則提到科學教育的寓意。茲簡述於後。
第一部分主要闡述科學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教學的目標及應著重的主題,藉由科學在現代社會... |
收斂式思考(常態科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收斂式思考是在一定模式下、在團體的共識下進行思考和研究。
孔恩(T.S. Kuhn)將科學發展時期畫分為「常態科學」與「非常態科學」;在典範指導下所發展出來的科學稱為「常態科學」,這是一種高度累積的事業,它追求的目標為科學理論穩定的擴展與精煉,在此常態科學中科學家的思考方式在宏觀上就是一種「收斂式思考」。 |
科學過程取向(美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科學過程取向是一九六二至一九七一年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所資助,美國科學促進學會(AAAS)所發展的小學科學課程。該課程是依心理學家蓋聶(R.M. Gagné)的學習階層的教學理論而設計。以蓋聶工作分析(Task Analysis)的理念將教材依科學過程技能加以分析,再依此分析的架構設計教學活動。該課程設計者相信科學家所持有的科學過程是可以分析出來的,並可經由高度的系統化的方式教給兒童。該課程的目標是讓學生經歷科學的過程,學生因此學會使用智力及科學過程技能,學會像科學家一樣的思考及工作。兒童為要達成預期的學習目標,必須依序學習。因此,兒童若要達成複雜性較高的終點學習目標,他必須先要...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