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抗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國家、民族為了求生存,而抵抗敵人侵略的戰爭。
2.在我國特指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起,至三十四年八月十四日止的抗日戰爭。
費半功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事半功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齊人公孫丑是孟子弟子,他曾經問孟子:「如果夫子掌握齊國大權,可以建立和管仲、晏嬰那樣的功業嗎?」孟子不願意被拿來和管仲相比,認為幫助齊國統一天下是件很容易的事。比起之前的夏、商、周三代,現今的齊國不但國土廣大,而且人民眾多,加上以王道來治理天下的聖明君主很久沒有出現,以致人民長久處在暴政之中,他們心中渴望施行仁政的程度和「肚子餓的人只求吃飽,口渴的人只求解渴」一樣。所以齊國若在此時施行仁政,將正應驗孔子說的:「德行流傳的速度,比驛馬傳達命令還快。」而人民心裡喜悅的程度,會就像脫離兩腳被綁住倒掛的困境一樣。這和古時候的人相比,只要花費一半的心力,就...
馮諼燒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馮諼燒毀了薛地人民欠孟嘗君的債券,為孟嘗君買得了薛地的民心。見《戰國策.齊策四》。後比喻收買民心,博取民望。
優游少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必須倚靠外援的國家,可能滅亡。官吏喜好研究私家學術,貴族子弟們愛好爭論是非,商人在國外屯積財貨,而人民卻在國內忍受窮困的國家,可能滅亡。喜好修建宮室臺榭,經常勞動百姓、消耗財物的國家,可能滅亡。講求祭祀鬼神、迷信卜筮的國家,可能滅亡。可以用權勢謀求官職,可以用賄賂取得爵祿的國家,可能滅亡。處事遲緩而無成就,行事柔弱而缺乏果斷,喜好與憎惡都無法決定,沒有堅固立場的國家,可能滅亡。後來「優柔寡斷」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柔茹而寡斷」演變而出,形容行事猶豫,不能當機立斷。
於家為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國家和人民盡心。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知你結勾他邦,可甚於家為國。咱人事要尋思,免勞後悔。」明.無名氏《四馬投唐》第二折:「據元帥濟世才施寬厚,於家為國,端的是分破聖人憂。」
民主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民行使政權、國家主權為全體人民共有、由人民行使政權、社會福利為全體人民所共享的主義。社會、經濟、教育在全體民意支配下運作,而非少數特殊階級所壟斷。
兵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對國家服任一定期限的軍事任務,稱為「兵役」。為憲法賦予人民應盡的義務。
馬紹爾群島(The Marshall Island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背馳於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背道而馳」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白居易,字樂天,唐下邽人。文章精切,尤工詩,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唐憲宗元和年間,撰寫《策林》七十五篇,縱論天下大事,對社會政治各項重大問題提出治理方案。本篇是獻給當時宰相議論政事的奏狀,其中寫到:「自玄宗開元以來,宰相聽取人民心聲的德政已經漸漸衰微,很少人能夠做到。從德宗貞元之後,這項美德更是衰微,連知道的人都很少了。此外,行事和古代施政完全相反。例如:古時候的宰相言行舉止都正直不阿,以挽救危亡顛覆的局勢為己任,今日的宰相則是行事敏捷,言語謙恭,只求全身而退,遠離災禍。」後來「背道而馳」這句成語也許就是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
民主女神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