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2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賓客如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客人很多。《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雖賓客如雲,此日斷不接見,以此為常。」《紅樓夢》第六四回:「是日,喪儀炫耀,賓客如雲,自鐵檻寺至寧府,夾路看的何止數萬人。」
|
棄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離開人世。《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臣感先帝早崩,威王棄世,臣獨何人,以堪長久!」《三國演義》第三回:「兄醉矣!先父棄世多年,安得與兄相會?」也作「去世」、「逝世」。
|
根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用語。指人性中有生善惡作業的力量。唐.王維〈胡居士臥病遺米因贈〉詩:「了觀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
惱羞變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惱羞成怒」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惱羞成怒」原作「老羞成怒」。每個人皆有羞恥之心,有的人感到難為情時,會設法改正錯誤,除去羞恥之處;有的人卻硬著頸項不願悔改,反而發怒來掩蓋自己的羞恥,指責他人,這種情形便是「惱羞成怒」。《兒女英雄傳》第一六回敘述安老爺為眾人解釋十三妹為何要報父仇,十三妹的父親原本在朝為官,他的上司想讓自己的兒子娶十三妹為妻,但十三妹的父親是個尚氣節的人,平日不喜歡其上司趨炎附勢的作法,因此不肯答應,上司見自己被拒絕,便老羞成怒,藉公務之便,彈劾十三妹之父,將他下獄害死。文中的「老羞成怒」,與「惱怒成怒」的意思相同,都是極為羞惱,轉而發怒恨人。後來「惱羞成怒」這句成...
|
顧不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能顧及。《文明小史》第一○回:「傅知府無可如何,也顧不得上司責問,只得將一干人鬆去刑具。」也作「顧不的」。
|
行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傷害別人的行為。《三國演義》第六一回:「欲要傍岸,又無幫手;欲要行凶,又恐礙於道理,進退不得。」《西遊記》第二七回:「你怎麼只是行凶?把平人打死一個,又打死一個,此是何說?」
|
封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封賜的爵號。《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鄭恆是唐朝大官,夫人崔氏,皆有封號。」《紅樓夢》第三七回:「李紈道:『我是封他「蘅蕪君」了,不知你們如何?』探春道:『這個封號極好。』」
|
通家之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累世相友好。元.秦𥳑夫《東堂老》第四折:「有西鄰趙國器,是這揚州奴父親,與老夫三十載通家之好。」明.汪廷訥《獅吼記》第二齣:「卑人意欲往謁洛中,以修通家之好,娘子意下如何?」
|
撥雲睹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撥開雲霧見太陽。語本《晉書.卷四三.樂廣傳》:「尚書衛瓘……見廣而奇之,曰:『自昔諸賢既沒,常恐微言將絕,而今復聞斯言於君矣。』命諸子造焉,曰:『此人之水鏡,見之瑩然,若披雲霧而睹青天也。』」後以此語形容受到啟發,豁然開通的心情。或比喻一掃陰霾,見到光明、希望無窮的境遇。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自別兄長臺顏,一向有失聽教;今得一見,如撥雲睹日。」《隋唐演義》第四九回:「憶昔相從,多蒙教誨,至今感德。此刻相逢,何異撥雲睹日?」也作「撥雲見日」。
|
摩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用手撫摩頭頂,表示喜愛或情意懇切。釋迦牟尼佛以大法囑付摩訶薩時,用右手摩其頂,故後世佛教授戒時,也摩受戒者的頂,傳為定式。唐.張南史〈秋夜聞雁寄南十五兼呈空和尚〉詩:「禪師幾度曾摩頂,高士何年更發心。」《水滸傳》第四回:「監寺引上法座前,長老用手與他摩頂受記。」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