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重見天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州。所以他每次聽到帶著帝王詔命的使者要來,總是恐懼得想要自殺。韋氏勸慰他說:「禍福無常,哪在乎一死?何必這麼害怕呢?」中宗自此十分信任韋氏,與韋氏的感情倍加親蜜。中宗曾私下對韋氏許諾說:「一朝見天日,誓不相禁忌。」意思就是說,如果有一天可以重獲自由,再見光明,一定讓韋氏要什麼有什麼,不會加以禁止。後來中宗被迎回朝,重新當上皇帝,即立韋氏為后,並大封韋后親族,實現自己的諾言。「重見天日」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也可用以指幽藏的事物重見於世,或用以比喻冤屈得到伸雪。
落葉歸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長期居住在外,終究要回返家園。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三八齣:「今日遇赦回來,正是落葉歸根,豐城劍回。」《官場現形記》第二二回:「大家有情義,何必叫老爺一時為難呢?但是樹高千丈,落葉歸根,將來總得有個著落,不得不說說明白。」也作「葉落歸根」。
名韁利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被世俗名利的韁鎖所束縛,敬服周公、孔子的遺範,推崇顏淵、閔子騫的德行,既然你眷戀不捨儒家的禮教,又何必讓黃老之學困惑你呢?」在參考資料中,另有漢.東方朔〈與友人書〉,年代雖比所引典源為早,但因出處不明,故置於參考資料。後來「名韁利鎖」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人因名利的羈絆而不得自由。
干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泛指武器。《文選.張協.雜詩一○首之七》:「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
日暮途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要把我們父子殺光罷了。現在如果去了,非但救不得父親,反而將來沒有人報仇,不如逃到別國去,等機會報仇,何必作無謂的犧牲呢?」  伍尚說:「我也知道去了一定被殺,然而為了求生而不去,如果將來報不了仇,反而被天下人笑。你可以逃走,準備將來報仇;我決定去死了。」  於是伍尚就去和父親一起被殺了,伍子胥就輾轉逃到了吳國。在逃亡途中,曾沿路乞食,受盡了苦楚。  伍子胥在吳國住了幾年,吳王闔閭即位,派他為行人,並和他商量國家大事。  於是伍子胥便進行報仇的事,先後興兵伐楚五次,雖獲勝利,仍未完全達到目的。闔閭立九年,伍子胥又建議大舉伐...
節外生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6.《鏡花緣》第八八回:「此是〈天女散花賦〉,並非〈散風散月賦〉。你只言花,何必節外生枝?況花根柢極微,只知獻媚求榮,何能竟要輕視風月!」
殺雞焉用牛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處理小事,毋需大才。參見「割雞焉用牛刀」條。《水滸傳》第八五回:「常言道:殺雞焉用牛刀。那裡消得正統軍自去。」《精忠岳傳》第四七回:「殺雞焉用牛刀!諒一草寇,待末將等前去拏來,何勞元帥親自出馬?」
反覆無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朝梁.費昶〈行路難〉詩二首之一(據《玉臺新詠.卷九》引)君不見,長安客舍門,倡家少女名桃根。貧窮夜紡無燈燭,何言一朝奉至尊。至尊離宮百餘處,千門萬戶不知曙。唯聞啞啞城上烏,玉欄金井牽轆轤。丹梁翠柱飛屠蘇,香薪桂火炊雕胡。當年翻覆無常定,薄命為女何必麤1>! 〔注解〕 (1) 麤:音ㄘㄨ,同「粗」,粗陋。
燕雀安知鴻鵠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庸者笑而應曰:『若為庸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比喻庸俗者無法理解志向遠大者的抱負。《三國演義》第四回:「『燕雀安知鴻鵠志哉!』汝既拏住我,便當解去請賞,何必多問!」也作「燕雀豈知鴻鵠志」。
半推半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就,本指到職、就位,俯就。引申為依隨,順從的意思。「半推半就」形容假意推辭終久俯允的樣子。語出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