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幼兒行為改變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各安其所。有的人是小柴棒,有的人是大棟樑,小柴棒如何能成為大棟樑?只要適材適所,社會就能平衡,又何必強求?孔子弟子三千,成德達材者不過七十二而已。過去教育重視精英教育,今日教育兼顧英才與通才,責任與壓力加重,因此要善用教育原理方法,相信行為改變技術對今日教育有所裨益。
大發雷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能深陷危機的大忌,要知四周的強敵都在伺機而動。這種輕率的舉動,實在令人疑惑。況且您向來有四海之志,何必為區區的公孫淵妨礙大業,只要按部就班,所戰皆捷,難道小小的公孫淵會不自動歸順嗎?當下實在無須為那蠻荒的遼東之地,而捨棄固守現有的大好江山啊!」孫權聽了後便取消出兵的打算。但公孫淵終究叛魏,魏將司馬懿帶兵平亂,淵糧盡投降,與其子公孫修俱被殺害。當時陸遜勸諫孫權時就以「雷霆之怒」來比喻極度的憤怒,後來「大發雷霆」這句成語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大發脾氣,大聲責罵。
另起爐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要自以為是,自創解說。至於「另起爐灶」的用法,如《歧路燈》第一○八回:「姑太太道:『衙門甚為便宜,何必遷移?』撫臺道:『非是我好另起爐灶,只為那邊侄子親迎,有許多不便處。』」說的是撫臺大人因為不便在衙門為晚輩辦喜事,所以另外租了個大宅院為公館,所以稱「另起爐灶」。在《鏡花緣》第一四回提到無腸國有些富家收集排泄物反覆供下人食用,一直到實在無法下嚥了,才重新換過,所以也用了「另起爐灶」。這句成語今多用來指另立門戶,或捨棄舊事物,重新來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扭曲、歪曲。如:「貪贓枉法」。《論語.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浩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形容廣大繁多。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事類》:「夫經典沉深,載籍浩瀚,實群言之奧區,而才思之神皋也。」《紅樓夢》第一八回:「如今天恩浩蕩,一月許進內省視一次,見面儘容易的,何必過悲。」
認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當真。[例]他只是開玩笑罷了,你又何必認真呢?
知人善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識別、拔擢人才,並能依據其專長而加以任用使能發揮所長。明.沈采《千金記》第一七齣:「軍師,你知人善任,何必大謙。」
通權達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木蘭奇女傳》第二四回:「朱將軍,你好不通權達變。就降我番邦,受職不受祿。居客卿之位,終身不設一謀。居此心,以報唐主,不可謂不忠;居此心,以救父母,不可謂不孝。何必自苦如此,子試思之。」
同床異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君舉作一首,詞語甚工。然猶說長說短,說人說我,未能盡暢抱膝之意也。同床各做夢,周公2>且不能學得,何必一一說到孔明3>哉!亮又自不會吟得,使此耿耿者無以自發。秘書高情傑句橫出一世,為亮作兩吟:其一為和平之音,其一為悲歌慷慨之音。使坐此屋而歌以自適,亦如常對晤也。去僕已別賚五日糧,令在彼候五七日不妨,千萬便為一作,至懇至懇!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古尊宿語錄.卷三三.舒州龍門佛眼和尚》。 (2) 周公:姓姬名旦(?∼西元前1105),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輔佐武王伐紂,封於魯。武王崩,又佐成王攝政,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奠定東南,歸而制禮作樂,天下大治。 (3) 孔明:諸葛...
各有千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各有長處和特色或各有其長期存在的價值。《文明小史》第六○回:「諸君流芳遺臭,各有千秋。何必在這裡頭混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