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387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少私寡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私念欲望很少。後亦指人淡泊名利。「慾」文獻異文作「欲」。《莊子.山木》:「南越有邑焉,名為建德之國,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欲其觀古人之貴義輕財,少私寡慾,忌盈惡滿,賙窮卹匱。」
主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明理學家的一種除去妄念,而使心思純靜的修養方法。為周敦頤首倡,主張未有天地之前的太極與人的本性均為靜,後因人心染上雜念、欲望而不靜,故必須透過無欲無為的工夫才能誠,即達到純粹至善的道德境界。見宋.周敦頤《太極圖說》。
清靜寡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寧靜無為,減低欲望。《後漢書.卷二十一.任光傳》:「隗字仲和,少好黃老,清靜寡欲。」《晉書.卷五十.庾峻傳》:「尊祖高才而性退讓,慈和泛愛,清靜寡欲,不營當世,惟修德行而已。」
舞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田野」的雙腳感知島嶼上的未知土地,以手工書寫人心對自由的嚮往,以最無羈的聲音,追問歷史、社會、人性、欲望及其之於個體生存的意義。以一種永遠的批判立場,對台灣社會發出聲音──這是舞鶴生命存在的形式,也是他的文學的隱喻。(李娜)/偉大的惡漢小說家。(駱以軍)責任編輯:109602123
好道安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合於仁義了。……真正的聖賢之人,應該順其自然,安於任何處境,即使貧困,也信守天道,不因求取額外的欲望或私利而損害了生機,當然也不會任意索求而違逆正道。」其實道家的中心思想便是自然無為。文子所揭示的即此理念,所以要人安於現況,即使貧困,也能樂於信守正道,不作他想,也就是所謂的「安貧樂道」了。後來「安貧樂道」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能安於貧困的處境,並仍以信守道義為樂。
耳目之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耳朵所欲聞,眼睛所欲見。指對聲色的欲望。《文選.枚乘.七發》:「縱耳目之欲,恣支體之安者,傷血脈之和。」《文選.東方朔.非有先生論》:「務快耳目之欲,以苟容為度。」
亂想胡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胡思亂想」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胡思亂想」就是胡亂思想,指不切實際地妄想。此語在《朱子語類》多見。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學家,學說以居敬窮理為主。在《朱子語類.卷一二.學六.持守》中,他主張研究學問前要先收斂心神,使心力集中。如果將心力歸總匯聚到義理上,專心一志,就不會「胡思亂想」,時間一久,自然會降低對物質的欲望,將心力著重在義理上。另外在《朱子語類.卷一一三.朱子十.訓門人一》中也用到「胡思亂想」。此段記載了朱熹回答陳淳(安卿):「所謂操存,只是教你如何匯聚心力,不胡思亂想,並不是教你在心裡固執著某種東西。」這兩處的「胡思亂想」都是指不切實際地妄想。
故步不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打破,做這樣地自我限制,不過是忌口,但心裡還是想著它,又有什麼用?」庾闡回答說:「人生下來時沒有任何欲望,但後來欲望慢慢養成,都是受到周圍物的影響。如果把這些誘因剷除,心就不會蠢蠢欲動。心能靜得下來就會快樂,不會受到欲望的干擾。所以忌口不只是忌口而已,也能忌心。」朋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連連稱是。這裡的典源用了「自封」。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故步自封」,用來指安於現狀,不求進取。
人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的欲望或渴求。《禮記.樂記》:「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三國魏.王粲〈雜詩〉:「人欲天不違,何懼不合并。」
殺衣縮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賣出,很會經商之外,也是一個非常節儉的人。在《史記》中記載著,白圭對於飲食不講究奢華,十分克制自己的欲望,對於衣服也非常儉樸,總是和奴僕同甘共苦。白圭認為經商不只是追逐財利,還強調商人必須有豐富的知識學養,像伊尹、姜子牙一樣有謀略,像孫武、吳起用兵那樣果斷,像商鞅執法般嚴謹。如果不能具備智、勇、仁、強等素質,成為一個通時變、善決斷、能取予、有所守的人,在經商一途上難有偉大的成就。後來「節衣縮食」這句成語就從《史記》原文中的「薄飲食,節衣服」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生活非常節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