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5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遇之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受到賞識和重用的恩情。《元史.卷一七一.列傳.劉因列傳》:「因尚敢偃蹇不出,貪高尚之名以自媚,以負我國家遇之恩。」《野叟曝言》第六四回:「孩兒受東宮遇之恩,義同休戚。」
未卜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有先見之明。《西遊記》第七回:「我將此字寫在撐天柱上,如何卻在他手指上?莫非有個未卜先的法術。」《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三四里外,女子從何道?必是個未卜先的仙人,非凡女也。」
教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師識(Teachers' knowledge):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參考書目4 關鍵字 定義林進材(2002)在進行教學識研究時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是決定教學成敗的關鍵性人物」,可見教師在教學歷程中是重要的靈魂人物,而教師識就是主導這個角色演出成敗的幕後導演。教師專業
三月不肉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在齊國聽得韶樂,三個月吃肉都不味道。典出《論語.述而》。比喻專心一意,全神貫注。《老殘遊記》第二回:「還是孔子『三月不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澈些!」
一問三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不,即始、中、終三者皆不。一問三不語本《左傳.哀公二十七年》:「文子曰:『吾乃今所以亡,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是三不而入之,不亦難乎?』」指從頭至尾全部都不道。《紅樓夢》第五五回:「一個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也難十分去問他。」
殊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竟不道。《紅樓夢》第六回:「殊不大有大的艱難去處,說與人也未必信罷。」《文明小史》第三五回:「殊不人心散了,國家有點兒兵事也沒人替他出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蟬,因叫的聲音像了而得名。也作「蜘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指性方面的精神活動。如觀察、想像、判斷、思考等各種能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俞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琴。當伯牙彈琴志在高山時,子期便從琴音感到峨峨若泰山;當伯牙志在流水時,子期又感到洋洋若江河。子期死後,伯牙便絕弦不彈,因為再也沒有人能像子期那樣懂得他的音樂了。見《列子.湯問》。後比喻了解自己的心朋友。《文選.古詩一九首.西北有高樓》:「不惜歌者苦,但傷音稀。」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昔伯牙絕絃于鍾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
教師做為轉化型識份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批判導向的教育學認為教育的成敗在於整個社會的背景因素,對於學生學習
失敗的解釋,有一派是以技術層面來解釋,即認為老師不會教、學校設備不好、課程設計不好等。可是,批判教育學指出當學習失敗的學生主要是來自社會的下階層時,那就是由於社會的不公平使得這些下階層子女在「認同」上遭受挫折,無法自我肯定,以致於產生各種反社會行為。根本之道即在於消除社會的不公平,使社會多元化,每個人的認同才可能得到肯定。但是,消除社會不公等於是進行革命的工作卻又加到教師的身上,Giroux主張教師要成為Gramsci所說的「有機的識份子」,對社會進行改革,以創造有利的教學環境。  而Henry A. Gi...
Giroux, Henry A. (1988).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Introduction by Paulo Freire, Foreword by Peter McLaren. London: Bergin & Garvey.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