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734.3794 ms
共 10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懲噎廢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禁止諸侯之間的的暴力相向。所以一些必要的懲罰不應該廢除,只是在運用時必須有技巧。在用兵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聖明君王應擁有可除暴安良的軍隊,而非不需要軍隊。假使有人在吃飯時噎死,就禁止天下人飲食;有人在乘船時溺死,就禁止天下人乘船;都是很荒謬的事!那麼,有人因為曾有君王用兵喪失國家,就想盡廢天下的軍隊,同樣是荒謬的事。那軍隊是不能廢止的,它就像水火一般,用得適當便是福,用得不適當便是禍。後來「因噎廢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因曾經出過差錯,唯恐再錯而不去做該做的事。
|
豁然省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下子開通領悟了某種道理。《五燈會元.卷一.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馬鳴豁然省悟,稽首皈依,遂求剃度。」也作「豁然大悟」。
|
連篇累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時候風行教化,人人知書達禮,寫的文章都能表達美德與大道。但是到了後來,禮教漸漸衰落,為文不再注重道理,只知計較字詞的運用,內容也不外乎是形容風花雪月。李諤認為這種風氣對社會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應該立即矯正。文中用「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等句,說明六朝以來的文學,每每篇幅冗長,但內容卻很空洞,題材多屬詠物,文章盡是詞藻的堆砌而已。「連篇累牘」這句成語就用來形容文章篇幅冗長。
|
舍本理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問末者耶?」意思是:「如果沒有歲收,怎麼會有人民?沒有人民,怎麼會有國君?哪有捨去根本而問旁枝末節的道理呢?」是以人民為根本大端,君主為微末小節。
|
聞道猶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聽到好的道理,卻仍然執迷不悟。《後漢書.卷二三.竇融傳》:「計若失路不反,聞道猶迷,不南合子陽,則北入文伯耳。」
|
嶢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山路曲折。形容奇怪而不合常理的事情。《朱子語類.卷一一.讀書法下》:「讀書只就一直道理看,剖析自分曉,不必去偏曲處看。易有個陰陽,詩有個邪正,書有個治亂,皆是一直路逕,可見別無嶢崎。」
|
崇正黜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尊崇正義,排除邪惡。《文明小史》第三二回:「請幾位好好的舉人、秀才,教他們讀四書、五經,……將來長大了,也好曉得些崇正黜邪的道理。」
|
輕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傲慢無理。《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只是看見娘子稱呼詞色之間,甚覺輕倨,不像個婆婆媳婦道理。」
|
不共天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基本。所以一個人是非觀念要分明,要「以直報怨」。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遇到殺父仇人,豈有輕饒的道理?想盡辦法也要報仇,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是不合禮了。這正是為何《曲禮》說:「父之讎,弗與共戴天」的理由了。這種觀念在《禮記.檀弓上》也提到: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是要「寢苫枕干」的。苫,音ㄕㄢ,草的意思。干是盾,也就是兵器的意思。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睡不能安寢,隨時準備兵器,等待機會。所以「不共戴天」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比喻對人仇恨極深。
|
道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道理。《三國志.卷五二.吳書.張顧諸葛步傳.步騭》:「受性闇蔽,不達道數,雖實區區欲盡心於明德,歸分於君子,至於遠近士人,先後之宜,猶或緬焉,未之能詳。」《醒世恆言.卷一○.劉小官雌雄兄弟》:「原來落水人吃不得熱酒,劉公曉得這道數。」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