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15.6308 ms
共 10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得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悟得其中的道理。猶言領會。南朝梁.王筠〈國師草堂寺智者約法師碑〉:「遊戲神通,莫不皆悟無生,咸知妄想,隨類得解,俱會真如。」
|
金銷眾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民所贊同的,很少有不成功的;人民所厭惡的,很少有不失敗的。這就是俗話所說:『眾心成城,眾口鑠金』的道理啊!」但是景王不接納州鳩的勸諫,反而認為他已經年老了,什麼都不知道。隔年,周景王駕崩,之後再也沒有人說大鐘的聲音好聽。後來「眾口鑠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眾口同聲,往往積非成是。而在漢朝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逸文中,另有一個關於「眾口鑠金」的故事,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個商人拿了一塊純金求售,可是所有的客人都說這塊金子不純,商人為了證明金子是純的,就把金子放到火裡鍛燒,因為「真金不怕火鍊」,來證明他所賣的金子的確是純金。
|
妙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玄妙的道理。《北史.卷三一.高允傳》:「昔卜有言,知之甚難,既知,復恐漏泄,不如不知也。天下妙理至多,何遽問此?」
|
江瑤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大道理。《野叟曝言》第五九回:「田氏是常聞教訓,嘗熟江瑤柱的人,細細咀嚼,更覺津津滿口,其味無窮。」
|
應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當、應該。唐.白居易〈遊藍田山卜居〉詩:「本性便山寺,應須旁悟真。」《老殘遊記》第一○回:「你既明白這個道理,應須知道好即是壞,壞即是好,同那月球的明暗,是一個道理。」
|
三言五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三言兩語」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三言兩語」,形容言語簡短。這句成語在文獻中,較早出現在宋代吳潛所寫的〈望江南.家山好〉詞中,其中有一句說「六宇五胡生口面,三言兩語費顏情」,這闕詞的大意是這樣的:還是故鄉好,不必去賺取虛名。因為世上的道理,盛衰常相倚伏。盛勢中存有衰勢的徵兆,人生不會永遠得意。就是歷代君王的命運也是如此。所以一個人要知道退讓,其實就是為了前程。姑且就這麼地回轉田園,不問世事。過去面對那些外來異族人的是非口舌,即使是極簡短的三言兩語,也讓我頗費精神,所以弄得我頭髮都斑白了。後來「三言兩語」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形容言語簡短。如《紅樓夢》第六七回:「怪不的前日我們在店裡...
|
小霸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年輕但武功強盛的霸者。《三國演義》第一五回:「一霎時挾死一將,喝死一將:自此,人皆呼孫策為『小霸王』。」
2.稱專制蠻橫而不講理的人。如:「街頭小霸王」。《水滸傳》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銷金帳,花和尚大鬧桃花村。」
|
回心易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念之中,卻不曾放棄成見,也不曾改變自己的主觀態度,然後把聖人話語再仔細斟酌思量,以揣摩聖人所欲傳達的道理。朱熹話中,批評當時學者「不會略略回心轉意去看,把聖賢思量」,是批評他們雖然讀聖賢書,卻不知應該改變自己原有態度,扭轉既有主觀,真心實義地回頭思考聖人話語,以做出正確的理解。後來「回心轉意」演變為成語,用來指改變心意,如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待我慢慢的勸化俺媳婦兒,待他有個回心轉意,再作區處。」
|
道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義、道德。元.狄君厚《介子推》第二折:「我將這行仁慈有道禮忒忠孝的申生,我委實下不得手。」也作「道理」。
|
大頭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整體、大綱。《朱子語類輯略.卷二.小學》:「凡看道理,要見得大頭腦處分明,下面節節,只是此理散為萬殊。」也作「大總腦」。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