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344.721 ms
共 10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通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精通玄妙的道理。漢.張衡〈東巡誥〉:「皇皇者鳳,通玄知時。」三國魏.曹植〈包羲〉:「瑟以像時,神德通玄。」
|
重三疊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多次的重複。《朱子語類輯略.卷六.訓門人》:「經書中所言,只是這一個道理,都重三疊四說,在裡只是許多頭面出來。」
|
賣瓜的不說瓜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不說自己不好,瞞住自己的缺點。如:「別白問了,賣瓜的不說瓜苦的道理你不明白嗎?」
|
沒做理會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知如何是好。《喻世明言.卷三八.任孝子烈性為神》:「次日早起,將刀插在腰間,沒做理會處。欲要去梁家幹事,又恐撞不著周得,只殺得老婆也無用,又不了事。」也作「沒做道理處」、「沒做奈何處」、「沒做思量處」。
|
物至而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物極必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文子》一書作者文子,據傳為春秋時晉國人,大約和孔子同一時代,為老子弟子。《文子.九守》中講述:天地運行的自然法則發展到極限,就會朝相反的另一方轉化,過於自滿則會招致損害,像日月盈虧一樣,是不變的道理。古代聖明的天子待人謙沖和善不敢自滿,像容納百川匯注的谿谷,接受來自各方的批評及建言,功業和德行才能不衰退,這就是天道。另外在《文子.上禮》亦有相同的說法:天地萬物循環的道理發展到了極限,就會朝相反的方向轉化,過分盈滿就會有所損害。後來「物極必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物發展到極點,必然會轉向發展。
|
津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辦理喪事。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一八.恩霈軍民》:「軍妻老幼,月支贍家米糧,隨軍日支券糧,功成則轉資給犒,如陣亡,官給津送。」《水滸傳》第二一回:「昨日他的家公因害時疫死了,這閻婆無錢津送,停屍在家,沒做道理處。」
|
一言半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辭極少。《朱子語類.卷一一.讀書法下》:「近來學者有一種則舍去冊子,卻欲於一言半句上便要見道理。」也作「一言半字」、「一言半語」。
|
物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事物的情狀、道理。三國魏.嵇康〈釋私論〉:「體亮心達者,情不繫于所欲,故能審賤而通物情。」唐.劉威〈遊東湖黃處士園林〉詩:「物情多與閒相稱,所恨求安計不同。」
|
棄本就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問末者耶?」意思是:「如果沒有歲收,怎麼會有人民?沒有人民,怎麼會有國君?哪有捨去根本而問旁枝末節的道理呢?」是以人民為根本大端,君主為微末小節。
|
胡作亂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胡作非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胡作非為」原作「慣作非為」。張瓘(?∼西元950),五代時同州車渡村人,張承業姪子。張承業事後唐莊宗,甚得寵信,於是張瓘前去投靠他,亦受到莊宗重用,被任為麟州刺史。張承業治家甚嚴,有一個任磁州副使的姪子犯了殺人罪,他毫不包庇,立刻加以捕捉處死。張承業知道張瓘年少時曾誤入歧途,跟隨劉開道作賊,於是勸誡他:「你年輕的時候不顧法紀,任意妄為,今日必須痛改前非。如果你不肯改過向善,隨時都有可能被處死。」後來「胡作非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不顧法紀或不講道理的任意妄為。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