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9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村上春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旗手」之地位,並被譽為最能掌握都市人意識自我孤離與失落之作家。《挪威的森林》所帶來的高度關注與成功並未讓他感到愜意與喜悅,促使他打消了之前三年歐洲行返國後的久居日本念頭。追求良好寫作環境的村上於1991年應美國友人的邀約,旅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兼駐校作家,並在翌年擔任該校東方語文學系「日本文學」課程之客座講師(1992)。旅居美國期間開始撰寫長篇小說「發條鳥年代記」三部曲,1995年初回到日本居住。在1995年日本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發生九個月後,村上春樹鑒於媒體報導多忽略了「個人見證者」於事件經歷的主體性,...
少不經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民塗炭,希望上天顯靈,讓他早點遭到報應!」話還沒說完,衙役便用戟(ㄐㄧˇ)搗得他滿口是血,但周顗並未顯露畏懼之色,仍從容自若地受刑。「君少年未更事」一語,後來濃縮成「少不更事」,用來形容年紀輕,閱歷淺薄。而「更事」一詞在晉朝之前已見於文獻。據《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記載,曹操曾對人說:「吾預知當爾,非聖也,但更事多耳。」意為:我能預知事情的發展,並不是因為我超凡入聖,不過是經歷世事豐富而已。
親離眾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眾人反叛,親信背離的一日,他的計謀顯然難以得逞。」後來,四國聯軍又再次出兵攻鄭,取得了勝利,但州吁並未因此而獲得百姓的愛戴,反而在不久後就被殺了,果真應驗了眾仲的預言:「眾叛親離,難以濟矣。」「眾叛親離」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被用來形容不得人心,處境孤立。
隔靴抓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向法寶大師請示問題,在問答終了時,大師便問僧人都弄明白了嗎?僧人以「識性無根」回答。大師認為這位僧人並未洞澈領悟,所以說他:「隔靴搔癢。」宋代嚴羽《滄浪詩話.詩法》也有「意貴透徹,不可隔靴搔痒」的說法,是指詩歌的作法要使題旨明晰,不可漫無主題,抓不著重點,意思也是比喻不切實際。
伯道無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數千百姓扳著船部讓他走,直至午夜方始離去。鄧攸自拋棄兒子之後,其妻便未再懷孕,有人勸他納妾,但他並未接受,終至老死,一直沒有孩子。當時的人對他的行為極為稱頌,對他的絕嗣則寄予同情,人人都說:「天道無知,使鄧伯道無兒。」 例句馬先生人如此令人敬重,卻伯道無兒令人惋惜。(註1) 引用相關文獻註1:成語故事<插圖本>,石光中編著,西北出版社,頁86。註2:成語故事集,張行編著,龍韻出版社,頁259。
黃巾之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始降曹操,為亂達九年之久。這些投降曹操的黃巾士兵有三萬多人,連同家人有十萬多人,曹操對他們頗為寬大,並未加以解散,更名為「青州兵」,成為曹操的軍事支柱。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張角、曹操英文關鍵字:Zhang Jue、Cao Cao 出處李永熾/著。中國全集2歷史中國,1982年出版,頁85~86。錦繡出版社有限公司。
託公報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頌,號為「通明相」。王莽視其為眼中釘,亟欲除掉他。於是他勾結與翟方進私交甚篤的丞相議曹李尋,捏造了並未發生的天文異象,誣陷翟方進,說這是因為他身為丞相卻沒有善盡輔政的責任,以致人民的怨言上達天聽使然。成帝未詳加調查就下詔嚴加責備,翟方進迫於無奈,引咎自殺。朝中大權從此落入王莽手中。成帝知道翟方進的死訊後,問心有愧,便下令厚加撫恤。這個舉動引來與王莽勾結的朝臣杜業的不悅,便上書進諫,說翟方進當權之時,作威作福,結黨營私,排擠賢良之士,假借公家的名義以謀取個人的私利,這樣的人應該嚴懲以儆天下,不宜賞賜厚葬。出現「假公濟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假借公家的名義以謀取個人的私利。出現「...
爛頭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銀行沒有辦法運用消化的閒置資金。當銀行實際的放款準備金,扣除法定須繳交中央銀行的放款準備金後,剩下的並未加以運用,而完全沒有收益,即稱為「爛頭寸」。
壯心不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雄壯豪邁的志向並未消失。漢.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十寒一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暴十寒」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孟子是戰國時代的大思想家,後人尊稱他為「亞聖」。當時人們對於齊王管理政事沒什麼成就很不滿意,雖然齊王並未採納孟子的觀點,但他仍幫齊王解釋,說:「不要認為這是因為大王不夠聰明。就算天下最容易生長的生物,如果讓它在太陽下曝晒一天,又放在寒冷的地方十天,也沒有辦法存活。我跟大王相處的時間有限,一旦我離開,那些奸臣小人又來動搖大王的決心,我就算能讓大王萌生一些向善的念頭,又有什麼用呢?」此段話見載於《孟子.告子上》。後來原文中「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演變為「一暴十寒」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