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1.715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前事不忘,後事之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晉國王室政權旁落到智伯、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四家。其中智伯勢力最強、野心也最大,他為削弱其他三家勢力,假借晉君名義向各家索求一大筆土地,韓康子和魏桓子都依要求交出土地,只有趙襄子拒絕。智伯被拒絕後十分生氣,便聯合韓、魏兩家出兵攻打趙氏。趙襄子雖然在武力上處於劣勢,但靠著張孟談所獻的計策,讓智伯陷入苦戰,最後張孟談還說服韓、魏兩家改與趙氏合作,滅了智氏。在此役中,張孟談立下大功,趙襄子封給他許多土地和極高的官爵,不料張孟談卻因而要求辭官歸隱,襄子驚訝地問:「為君主立下大功的人,理應受此禮遇,這樣才能服眾啊!這也是先聖先賢們安定國家的...
羞惱成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賢郎:對他人兒子的敬稱。 (4) 牢籠:籠絡。 (5) 吐口:透露口風。 (6) 假公濟私:假借公家的名義以謀取個人私利。見「假公濟私」。
望洋驚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淹死,被天帝封為水神;一說因服食八石、得水仙而成神。 (3) 旋:回轉。 (4) 望洋:洋,陽的假借字。望洋,連綿詞,仰視的樣子。或作「望陽」、「望佯」、「盳(通望,音ㄨㄤˋ)洋」、「望羊」。在這則寓言故事中,主要是河伯與北海若的問答,後人或因河、海對舉,遂解「望洋興嘆」之「洋」為「海洋」。 (5) 若:海神名。 (6) 野語:民間的諺語。
因公假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舉動引來與王莽勾結的朝臣杜業的不悅,便上書進諫,說翟方進當權之時,作威作福,結黨營私,排擠賢良之士,假借公家的名義以謀取個人的私利,這樣的人應該嚴懲以儆天下,不宜賞賜厚葬。出現「假公濟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假借公家的名義以謀取個人的私利。出現「假公濟私」的書證如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折:「這是朝廷救民的德意,他假公濟私,我怎肯和他干罷了也呵!」
魘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假借鬼神,作法害人的一種妖術。《醒世恆言.卷二七.李玉英獄中訟冤》:「後母還千方百計,做下魘魅,要他夫妻不睦。」
靡然鄉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鄉,為向的假借。靡然,一面倒。靡然鄉風指紛紛學習、追隨而成一種風氣。《漢書.卷八八.儒林傳.序》:「及竇太后崩,武安君田蚡為丞相,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以百數,而公孫弘以治春秋為丞相封侯,天下學士,靡然鄉風矣。」也作「靡然向風」、「靡然從風」。
巧偷豪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語譯3 3.故事內容4 4.相似詞、相反詞4.1 相似詞4.2 相反詞5 5.例句 1.出處 宋 蘇軾 二王書跋尾詩:「巧偷豪奪古來有,一笑誰似痴虎頭?」(按:虎頭 為東晉畫家 顧愷之 之子。) 2.語譯 用巧妙的方法去偷取,用蠻橫的手法去奪取。後多用於指收藏家,遇有古物珍品即不擇手段而取之。 3.故事內容 無 4.相似詞、相反詞 相似詞 巧取豪奪、連騙帶搶 相反詞 臨財不苟、不偷不盜、一介不取 5.例句 他假借職務之便,三年來巧偷豪奪,取得了不少珍貴圖書。
借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假借某事為理由。如:「他一向不喜歡參加這類應酬,便借故離開了。」
從其所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或稱為「有子」。 (4) 汙:誇大。清.焦循《孟子正義》:「汙,本作『洿』。孟子蓋用『夸』字之假借。夸者,大也。」 (5) 阿:音ㄜ,迎合、偏袒。
冒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假借他人的名義。《唐律.卷八.衛禁》:「諸於宮城門外,若皇城門守衛,以非應守衛人冒名自代及代之者,各徒一年。」《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他日日衍說得心下習熟了,故大膽冒名自陳,貪享這幾時富貴,道是永無對證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