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師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祖師。宋.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一書〉:「真六經之羽翼,道義之師祖也。」
王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楊炯《王勃集序》上也 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參考資料:http://www.epochtimes.com/b5/3/1/27/c10202p.htm維基百科
不肯一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可一世」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五》1>王荊公2>少年,不可一世士,獨懷刺3>候濂溪4>,三及門而三辭焉。荊公恚5>曰:「吾獨不可自求之六經6>乎!」乃不復見。余謂濂溪知荊公自信太篤,自處太高,故欲少摧其銳,而不料其不可回也。然再辭可矣,三則已甚。使荊公得從濂溪,沐浴於光風霽月之中,以消釋其偏蔽,則他日得君行道,必無新法之煩苛,必不斥眾君子為流俗,而社稷蒼生將有賴焉。嗚呼!豈非天哉!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宋.黃庭堅〈跋范文正公帖〉。 (2) 王荊公:王安石(西元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宋臨川人。博覽強記,工書畫,尤善詩,而文詞簡...
動輒見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動輒得咎」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人,他精通六經百家,崇尚儒學,排斥佛老,文章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登進士第後,曾任國子博士、監察御史等職,卻因直言敢諫,屢次犯怒被貶,久久不得升遷。韓愈自認才高,不應受此待遇,因此作〈進學解〉一文以抒己憤。該文採問答方式,以國子先生喻己,假托學生之言,抒發自己才高卻不受重用的不滿,卻說自己不過是一介庸才,符合目前的低位閒差,用以自我解嘲。文中的「跋前躓後,動輒得咎」就是學生描述國子先生(韓愈)在官場上的處境艱難,一有舉動就會遭受責罰,進退兩難,而屢遭貶謫。後來「動輒得咎」就被用來形容人處境困難,極易受到責難。
保殘守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抱殘守缺」。見「抱殘守缺」條。01.《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傳》引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源)
02.清.顧炎武〈華陰縣朱子祠堂上梁文〉:「兩漢而下,維多保殘守缺之人,六經所傳,未有繼往開來之哲。」
 
楞伽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典籍。法相宗所依的六經之一。早期禪宗據以傳法。共有三種漢譯本:一、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的《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二、北魏菩提流支譯的《入楞伽經》,十卷。三、唐代實叉難陀譯的《大乘入楞伽經》,七卷。是闡述如來藏思想的要籍。
一堂和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團和氣」之典源,提供參考。 ※《二程集.河南程氏外書.卷一二.傳聞雜記》明道先生1>坐如泥塑人2>,接人3>則渾4>是一團和氣。 〔注解〕 (1) 明道先生:程顥,字伯淳,西元1032∼1085,號明道先生,宋洛陽人。為學出入於老釋,終返於六經,為一代大儒,與其弟頤合稱二程,開理學中之洛派。著有《識仁篇》、《定性書》等,合在《二程全書》中。 (2) 泥塑人:用泥土塑成的人像。形容人呆板而靜止不動。 (3) 接人:與人交往。 (4) 渾:完全。
英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精華。《周書.卷四一.庾信傳.史臣曰》:「摭六經百氏之英華,探屈、宋、卿、雲之祕奧。」
精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仔細研究。《後漢書.卷七九.儒林傳下.何休傳》:「精研六經,世儒無及者。」
明珠夜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明珠暗投」。見「明珠暗投」條。01.清.梁啟超〈譯印政治小說序〉:「六經雖美,不通其義,不識其字,則如明珠夜投,按劍而怒矣!」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