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34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紹往開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顥、程頤兩兄弟。程顥(西元1032∼1085),字伯淳,號明道先生,宋洛陽人。為學出入於老釋,終返於六經,為一代大儒。程頤(西元1033∼1107),字正叔,號伊川先生,宋洛陽人。為學以誠敬為本,主窮理,言行以聖人為模範。與兄程顥合稱為「二程」,開創洛派理學。
古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周、秦及兩漢文字所用的韻,稱為「古韻」。《清史稿.卷四八一.儒林列傳二.顧炎武》:「言古韻者,自明陳第,雖創闢榛蕪,猶未邃密。炎武乃推尋經傳,探討本原。」
2.古典的風韻意趣。唐.杜牧〈和宣州沈大夫登北樓書懷〉詩:「筆落青山飄古韻,帳開紅旆照高秋。」
表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顯揚、表揚。《漢書.卷六.武帝紀.贊曰》:「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也作「表顯」、「表彰」。
樂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六經之一,相傳亡於秦火,或謂本無其書。清.邵懿辰《禮經通論.論樂本無經》:「樂本無經也。……故曰詩為樂心,聲為樂體,……樂之原在詩三百篇之中,樂之用在禮十七篇之中,……先儒惜樂經之亡,不知四術有樂,六經無樂,樂亡,非經亡也。」
蚍蜉撼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蚍蜉撼樹」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韓愈,唐河陽人。通六經百家之學,一生推崇儒家而排斥佛老,為古文大家,後世治古文者多所取法。在中唐時期,李白和杜甫的詩並不被重視,還有人詆毀他們的作品,韓愈並不苟同,於是寫了這首〈調張籍〉詩給好友張籍,詩中充分表現出對李白和杜甫作品的傾慕之情。其中「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等句,更是直接給予李白、杜甫最高的評價。認為李杜作品成就優異,那些企圖詆毀李杜的人,就像是螞蟻妄想以一己之力搖動大樹,這是多麼可笑,多麼不自量力。後來「蚍蜉撼樹」這句成語,就從詩中「蚍蜉撼大樹」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自量力。
嗣往開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顥、程頤兩兄弟。程顥(西元1032∼1085),字伯淳,號明道先生,宋洛陽人。為學出入於老釋,終返於六經,為一代大儒。程頤(西元1033∼1107),字正叔,號伊川先生,宋洛陽人。為學以誠敬為本,主窮理,言行以聖人為模範。與兄程顥合稱為「二程」,開創洛派理學。
九流三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書》中為何收錄〈藝文志〉的編纂旨趣。其內容略謂:自《易》、《書》、《詩》、《禮》、《樂》、《春秋》六經問世,沒有被後人弘揚光大,反而是各種不同思想的理論學說相繼出現。這些著作經過秦朝的焚書災厄,到了漢朝重新加以收拾典藏,由劉向為這些典籍分門別類,寫成《別錄》一書,而有了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等九流的分別。後來「三教」和「九流」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三教九流」,用來指宗教、學術的各種流派。後亦用於指社會上各種行業或各色人物。
倒屣而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192),字伯喈,東漢陳留人。博學,工辭章,天文、術數、書畫、琴藝皆精,創飛白書。熹平四年,奏定六經文字,以隸書四十六碑立於太學門外,是為《熹平石經》。後董卓專政,累遷為左中郎將,故亦稱為蔡中郎。卓死,被王允所捕,死於獄中。有《獨斷》、《蔡中郎集》。 (2) 車騎填巷:車馬填滿巷道。形容賓客眾多。騎,音ㄑ|ˊ。 (3) 盈坐:滿座。 (4) 粲:王粲(西元177∼217),字仲宣,三國魏山陽高平人。東漢末避亂,依劉表於荊州。後仕魏,官至侍中。擅長辭賦,所作慷慨悲涼,深刻感人,為建安七子之冠冕。作品有〈登樓賦〉、〈七哀〉詩等。 (5) 屣:音ㄒ|ˇ,鞋子。
安貧樂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貧賤的處境中能安逸自得。《後漢書.卷六○下.蔡邕傳》:「夫子生清穆之世,稟醇和之靈,覃思典籍,韞櫝六經,安貧樂賤,與世無營。」
王夫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世罕有其比。觀點:氣化宇宙論,道器合一論,天人合一的人性論……。評價:劉獻廷:「其學無所不窺,于六經皆有發明。洞庭之南,天地元氣,聖賢學脈,僅此一線耳。」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