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繁文末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繁文縟節」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繁文縟節」典源作「繁文縟禮」,指繁縟的儀式禮節。〈授王永太常博士制〉是元稹代皇帝所擬的詔命,太常博士在唐代主要為掌管宗廟禮儀之官。古時天子祭祀祖先和天地,儀式禮節十分複雜,需有專人教授。因此皇帝下詔,任命王永為太常博士,負責在朝廷中教導諸生祭祀、參拜的禮節。後來「繁文縟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繁縟的儀式禮節。出現「繁文縟節」的書證如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一一》:「以繁文縟節為足黼太平;以科條律例為足剔奸蠹。」
同聲附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隨聲附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隨聲附和」的意思就是自己沒有主見,只迎合他人的意見。隨聲,就是跟著別人的聲音。漢代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或懷疾妒,不考實情,雷同相從,隨聲是非。」這裡的「雷同相從,隨聲是非」就是別人說什麼,跟著他說,不考究真相,可見原本「隨聲」已有「附和」的意思。另外應劭的《風俗通義.卷二.正失》:「審形者少,隨聲者多。」意思也是說考竟實情的人少,隨聲唱和者多。後來「隨聲」之後,加上「附和」就成為「隨聲附和」的成語。出現這句成語的文獻如宋.魏了翁〈直前奏六未喻及邪正二論〉:「人至於忠忱體國,真實任事,則圖惟國事之濟,言慮所終,事惟其是,而豈肯隨聲附和,以僥倖萬一...
深閉固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嚴密的禁閉,堅決的抗拒。比喻頑固的拒絕接受新觀念、新事物。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深閉固距,而不肯試,猥以不誦絕之,欲以杜塞餘道,絕滅微學。」
博士弟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漢代太學博士所教的學生。漢武帝設五經博士,置弟子五十人,由各郡國縣道舉送。《文獻通考.卷四○.學校考一.太學》:「武帝始興太學,……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太常,擇民年十八已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
晏幾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030?~1106?)字叔原,號小山,宋臨川人,晏殊之子,約為仁宗至徽宗時人。少年生活富裕,晚年則窮困潦倒。曾官太常寺太祝,監潁昌許田鎮。能文,尤工樂府,所作曲折頓挫,直逼花間。著有小山詞一卷。
保殘守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抱殘守缺」。見「抱殘守缺」條。01.《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傳》引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源)
02.清.顧炎武〈華陰縣朱子祠堂上梁文〉:「兩漢而下,維多保殘守缺之人,六經所傳,未有繼往開來之哲。」
 
昆陽之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昆陽之戰(Battle of Kunyang)更始政權之後,漢軍主要兵分二路,主力由大司徒劉縯率領,繼續圍攻宛城;另一路則由成國上公王鳳、廷尉大將軍王常、太常偏將軍劉秀為統帥,向北相繼攻佔潁川郡的昆陽、定陵、郾城,並在此三地獲得許多財物糧食,並轉送到宛城劉縯軍中,有效支援了漢軍主力之作戰。王尋、王邑率領四十二萬大軍先抵達潁川郡,與在育陽戰敗後退守此地的嚴尤、陳茂會合後,軍容更加盛大,將首攻目標指向昆陽。此時漢軍主力十萬已由劉縯帶領圍攻宛城,而劉秀正統帥數千兵馬巡察陽關,其他諸將見王莽官軍兵盛,不戰而走逃入昆陽,劉秀也收兵...
筆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一種文體。大抵雜記見聞、辨訂俗訛,或綜述古義。如陸游的《老學庵筆記》。南朝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傳〉:「辭賦極其精深,筆記尤盡典實。」
翠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翠羽所作的旗飾,為古代天子出行時所用。《文選.張衡.蜀都賦》:「望翠華兮葳蕤,建太常兮裶裶。」唐.白居易〈長恨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
胡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稱中國北方、西北方和西域等邊塞民族的音樂。《資治通濫.卷二一八.唐紀三十四.肅宗至德元年》:「上皇每酺宴,先設太常雅樂坐部、立部,繼以鼓吹、胡樂、教坊、府縣散樂、雜戲。」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