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9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31.126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前導組織體教學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效果明顯優於抽象的前導組織體;說明式的前導組織體多數較優於比較式前導組織體;前導組織體的長度宜簡要,尤其學生程度較差者;文字性的前導組織體如輔以圖表,其效果明顯優於僅以文字方式呈現的,尤其是針對低年級或程度較差的學習者(Lee,1992;Leth,1982;Mayer,1985)。 「前導組織體」教學模式結構  學者張新仁(1993)認為「前導組織體」教學模式結構包含三個部分:提示組織體:包括闡明本單元學習目標、提示組織體(認明定義、屬性、舉例、建...
激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激動憤慨的樣子。《封神演義》第一七回:「膠鬲聞言,心中甚是激烈。」《文明小史》第三五回:「陳公是尤其激烈,喝了幾杯酒,先說道:『我們從今脫了羈束,都是彭兄所賜,只不知能長遠有這幸福不能?』」
雞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描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色彩、文字或圖畫等,把事物的形象、情狀表現出來。[例]他文筆很好,尤其描寫景物栩栩如生,令人讚賞。
人權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程目標強調公民素質培養與人權教育議題相互契合。因此,人權教育議題相當適合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九項主題軸,尤其「權力、規則與人權」、「全球關連」及「自我、人際、群己」這些主題軸,更與人權教育議題密切相關。課程設計者應將人權教育議題適切規劃在社會學習領域中探討,協助學習者有更深刻的學習經驗。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透過「審美與理解」能力的培養,可擴展學習者的多元文化思考態度,也可以和人權議題的「文化權」結合。此外,透過藝術與人文課程的「探索與表現」,以及「實踐與應用」等能力展現,課程設計者也可以轉化這些課程,協助學生觀察、探索周遭的...
余光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斷交、退出聯合國,國際地位日漸低落。青年學子不知道自己在社會上的定位在何方,終日混混噩噩,對西方(尤其是美國)所引入的資訊,不經篩選消化就全盤接受,音樂這個領域也是如此。余光中在美國的期間,正逢搖滾樂流行之時。這種異國詩樂,有別於他所堅持的中國傳統詩文之美,是一種嶄新的體驗:「這次來美,發現還有一項同好:搖滾樂。看到異國披髮朗吟的詩人,一揮手,一投足,一啟唇之間,欣然而聆者數以萬計,乃感到自己的現代詩太冷,太窄,太迂緩了。」(余光中,1972:166)對詩創作的新感受,反映在余氏1974年出版的詩集《白玉苦瓜》之中。同...
樹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且無季節性變化;雛鳥為晚成性。<註2> 常見的樹鵲台灣產的鴉科鳥類以樹鵲最容易看到,尤其在樟樹的樟籽成熟時,樹鵲幾乎整天都在樹的四周圍團團繞著,在山區旅遊時,最能引起登山客注意的也是樹鵲。習慣以家族群聚所共同活動的樹鵲,在樹林上層飛行時,經常一隻接連一隻緩慢而上下起伏的飛,若領頭飛行的鳥撞入鳥網,跟隨在後的鳥隻也會一一的跌入網中。樹鵲的巢是以樹枝毫無章法的編成淺盤狀,形狀與藍鵲的相比則是稍小並且粗糙,但族群數量又比藍鵲來的多,顯然牠們不起眼的外型及沙啞的叫聲是逃避獵捕的最佳保障。<註3> 關鍵...
成長團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散,而這也是小團體最早所使用的名稱。 2. 會心團體會心團體是由許多為社會學家與心理學家努力的貢獻,尤其以完形學派及Rogers最有貢獻,主要重點在團體中成員的成長。Rogers認為會心團體的基本原則是於密集的團體聚會中,創造安全的團體氣氛,使成員能卸下防衛與不安,坦誠表達自己的內在感受,了解他人與自己,改變個人態度、行為,並學習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 3. 敏感度訓練團體敏感度訓練團體是J.Weir根據訓練團體經驗,於1946年所設立的成長實驗室,逐漸改變發展為個人成長團體,主要透過團體成員的互動,促進個人成長及增進對自...
大提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承受樂隊的非常沉重的音響。它的發音原理雖然與中、小提琴相同,但其手指的把位在低音區與小提琴迥然不同,尤其是在高音區時能用拇指把位演奏。至於演奏技巧,由於大提琴在琴身大小、琴弦排列與琴弦長短等方面與小提琴均不相同,因而它的奏法與中、小提琴不同,是夾在兩腿之間演奏。演奏時,演奏家將琴身輕輕夾於兩膝間,底部以一根可調整高度的金屬棒支撐。演奏方式則計有用弓毛拉弦、手指撥弦和用弓杆敲弦。大提琴樂曲自17世紀大提琴家多曼尼科•加布裏埃利(Domenico Gabrielli)創作了第一首大提琴獨奏曲以來,已有不少作曲家專門為大提琴創...
個人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人主義是一種道德的、政治的、和社會的哲學,認為個人利益應是決定行為的最主要因素,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個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獨立的美德」、「個人獨立」。個人主義反抗權威以及所有試圖控制個人的行動—尤其是那些由國家或社會施加的強迫力量上。因此個人主義直接的反抗將個人地位置於社會或共同體之下的集體主義。個人主義經常被人與利己主義相混淆,但事實上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是不相同的,而個人主義也是自由主義的構成要素。目錄1 政治個人主義2 個人主義和社會3 經濟個人主義4 公民個人主義5 反對觀點6 參考文獻 政治個人主義在政治哲學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