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12.860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賠了夫人又折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照世盃.卷四.掘新坑慳鬼成財主》:「太公雖然思想兒子,因為二者不可得兼的念頭橫在胸中,反痛恨兒子不肖,說是帶累他賠了夫人又折兵。」
扶搖直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學宗旨是要人們超越世俗的價值觀,不要去計較那些是非、大小、有用無用等的判斷,因為這些都是人為的,並非恆常不變。人們如果一味計較這些,身心就會被牢牢綁住;要學著拋棄這種種的束縛,才能得到真正的放任自得,也就是莊子所謂「逍遙」的境界。為了引導人們能接受他的思想,莊子運用很多的寓言,來啟發人們。在〈逍遙遊〉中,莊子舉了一個鵬鳥高飛的寓言,說明人要先懂得「適性」,才能知道自己也有天生的長處,不會一味羨慕別人。在這個寓言中,莊子先說北海有一種鯤魚,大得不得了,後來這種魚變成了鵬鳥。鵬鳥也是大得不得了,奮飛起來的時候,張開翅膀像懸在天邊的雲。當時有一位專門記敘奇特事物的...
飛黃騰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飛黃騰達」原作「飛黃騰踏」。韓愈,字退之,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導者,他主張「尊崇儒學,攘斥佛老」,反對繁采寡情的駢體文,提倡明道致用的散文寫作。得到當時知名文人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元稹等人的響應,終使唐代的古文運動蔚為風潮。除了在文體、思想方面的改革與貢獻,韓愈的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變,不但立論鮮明,語言平易,且取譬新穎,雖用古人的思想卻不引經據典,為古文創作另闢了一條新的途徑,正是其提倡的古文運動的最好實踐。同樣的精神,亦反映在韓愈勤奮嚴謹的治學態度上。〈符讀書城南〉這首詩,正是韓愈為了勉勵他的兒子韓符能勤奮向學所寫的。在詩中韓愈強調了為學的重要性,他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有學問,治...
閉門造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按照一定的規格在家裡造車。後比喻凡事只憑主觀思想辦事,不問是否切合實際。如:「為人做事,應多方請教,以免流於閉門造車。」
井然有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井井有條」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井井有條」原作「井井有理」。荀子,西元前313∼前238,戰國時趙人,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學說本於孔子,主張禮治,提倡性惡之說,與孟子之性善說相對。《荀子》此篇主要在論述大儒對於當世的作用,另外還論述了聖人、君子、勁士、雅儒、小儒、俗儒等幾類人的德行,並且強調學習與法度的重要。一個人能夠清清楚楚地做事有次序、有條理,端莊肅穆地使自己受尊敬,能有始有終而堅定不移,長久安穩而感到滿意知足,熱衷於堅守道德禮義且不感疲乏,運用英明的智慧洞察一切,一絲不苟地遵行禮法,掌握禮儀制度而安泰自若,會為別人的善言善行而感到溫馨快樂,也會因為別人不守名分而感到憂...
無獨有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獨有偶」是指事物出現往往成雙成對。此語可能出自於《二程集》。《二程集》收錄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的著述,其思想學說以「理」或「道」為萬物之本源,主張「萬事皆出於理」,為宋代理學之洛派代表。典源此段提到,存在於天地萬物間的道理,往往會有恰巧相同或類似的事物出現,而這樣的情況,都隨自然形勢發展,並非事先有所安排。文中說到「無獨必有對」,後來「無獨有偶」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某種少見的人、事、物,偏有類同者出現恰巧湊成一對的情況。或指兩項事物恰巧相同或類似。
後設認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設認知或譯為元認知(Metacognition),又名"Knowledge of knowledge", "Learning of learning",是一種個人控制及引導心智歷程的現象。利用這種現象,我們可以用之於學習策略,讓學生瞭解到自己的思想模式之同時,透過控制自己的思想模式,從而達至效果的學習方法。這個名詞由Swartz及Perkins發明及定義。簡單一點來講,就是對自己的認知過程(包括:記憶、perception、計算, 聯想等各項)的...
一日三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大抵收錄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人民思想和情感。〈采葛〉一詩刻劃戀人間的相思之情,內容是:那個人採葛去了,一天沒有相見,像是隔了無窮月啊!那個人採艾蒿去了,一天沒有相見,像是隔了無窮季啊!那個人採艾草去了,一天沒有相見,像是隔了無窮年啊!全詩描述一對分隔兩地戀人的相思之情,將分離的感受用度日如無限長久來表達,生動刻劃了殷切思念的心情。後來「一日三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思念心切。
一字千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已很強大,自已又權傾當朝,怎可不如人家。於是,他也以優厚的待遇,招集了三千食客。當時,人才很多,學術思想很發達,諸子百家都著書立論,因此名滿天下。呂不韋也想藉此揚名,但他是個商人出身,並沒有什麼學問,怎樣可以著書立論呢?於是他就想到利用那一大批在他家裡吃了飯沒有事做的食客們。要求他們各展所長,收集資料,從事編寫。結果編成了一部二十餘萬言的巨著,內容包括歷史、地理、傳記等。共分八覽、六論、十二紀,計二十六卷,書名叫做「呂氏春秋」,又叫「呂覽」,至於作者的名字,當然寫上呂不韋。對於這部集三千人才撰成的巨著,呂不韋自然非常得意...
後生可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是春秋的賢人,於魯國從政時,魯國大治。後因政治理念與國君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晚年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孔子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門下有弟子三千人。孔門後學記錄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間的問答之語,而成《論語》一書,其中可見孔子思想的脈絡,以及他的治學方式。由於孔子一生在政治上未能施展抱負,所以他對門下弟子的期許極大。在〈子罕〉篇中,孔子便說:「不可以小看年輕人啊!我們怎麼知道他們將來的成就,不會超過我們這一輩呢?如果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任何可以稱道的成就,那他也不會有什麼了不起的作為。」一方面表現出孔子對年輕人的無窮期待,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