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南宋攘夷思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宋學者無論事功派或道學派均反對和議;道學派以朱熹為代表,事功派以陳亮為代表。朱熹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上書論宋、金之關係,認為議和者有百害而無一利。就義理言:「夫金虜於我有不共戴天之,則其不可和也義理明矣。」就利害言:「和議不廢,則人存苟安之心。」「今日講和之說不罷,則陛下之勵志必淺,大臣之任責必輕,將士之赴功必緩,官人百吏之奉承必不能悉其心力,以聽上之所欲為。然則本根終欲何時而固,形勢終欲何時而成,恢復又何時而可圖,守備又何時而可恃哉!其不可冀明矣。」就形勢言:「則我恃求和之策,彼操和戰之權。」「少懦則以和要我,而我不敢動;力足則大舉深入,而我不及支。蓋彼以從容制和,而其操術常行...
埃利亞特的教育思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埃利亞特(1490~1546)為十六世紀英國著名的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家,著有〔統治者〕(The Book Named Governour)一書,於一五三一年出版,可比美於義大利人文主義教育家卡斯蒂里利奧內(Conte Baldassare Castiglione, 1478~1529)的名著〔廷士〕(Courtier)。埃利亞特可以說是英國第一位以英文論述教育的學者。埃利亞特認為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是要培養社會的統治者;他以為無可避免的,教育的作用乃是培養優秀的國家治理者。他們不但要品德健全,學識淵博,見識超眾,而且語文知識豐富,堪稱適宜的國事治理者。埃氏並主張以英語來學習拉丁語文及希臘語...
思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陸地區指專門為有關機構研究謀略計畫的綜合組織單位。
卡斯蒂格里尼的人文思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卡斯蒂格里尼(Conte Baldassare Castiglione, 1478~1529)為義大利外交家及廷士。卡氏在米蘭接受教育,幼年時上過人文學者的學校;一五○六年,卡氏去過英格蘭。卡斯蒂格里尼著有〔廷士〕(The Courtier)一書,出版於一五二八年,係以對話的方式著述廷士教育的種種活動;該書廣受各國歡迎,曾被譯為多種文字。該書不僅討論一位廷士的教育為何,尚且討論到貴族婦人、廷士與皇子之間,應如何相處的問題。卡氏以為廷士須出自於貴族,來自良好的家庭背景。一位廷士需要面貌堂堂,說話強而有力,具有吸引眾人的力量。一位教養良好的廷士,不僅能說、能寫,而且精通拉丁語文,熟習當地方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想。如:「思慮」、「思考」、「思索」、「思量」、「胡思亂想」。
懷念、想念。如:「相思」、「思念」、「思慕」、「思鄉」。
想法、意念。如:「構思」、「文思」、「心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思索、思考。如:「思想」、「想辦法」、「我想得好頭痛。」
艾瑞克森(E._Erikson)人格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成他惟一的任務,把做什麼工作看成是惟一的價值標準,那他就可能成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闆們最馴服和最 無思想的奴隸。" 當兒童的勤奮感大於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艾瑞克森說:"能力是不受兒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練技能和智慧。"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衝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的衝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占的情感位置。這一...
囫圇吞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壽禪師。 (6) 延壽:釋延壽,生卒年不詳。棄吏出家,五代時於杭州永明寺,倡導禪淨兼修,發揚「淨土思想」,圓寂後賜號「智覺禪師」。 (7) 渾崙:同「囫圇」、「渾淪」。指整個的,完整的。〔參考資料〕 《朱子語類.卷一二四.陸氏》而今不欲窮理則已,若欲窮理,如何不在讀書講論?今學者有幾個理會得章句?也只是渾淪吞棗,終不成又學他,於章句外別撰一個物事,與他鬥。
揠苗助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大思想家孟子曾經舉宋人揠苗助長的故事來說明,養浩然正氣是必須藉由經常積累正義所產生,而不是偶然行義就可以得到的。要將行正義之事牢記於心,卻不可用不當的手段助長它。他說:宋國有一位農夫,一直擔心他的秧苗長不大,就到田裡把所有的苗都拔高一點。疲憊地回到家後,告訴家人說:「今天真是累死了,我幫助秧苗長大了。」他的兒子聽了,連忙跑到田裡一看,那些秧苗都已經枯死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揠苗助長」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使用不當的手段以求速成,結果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道不同,不相為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思想不同,志趣不合,就無法相互討論或共事。《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西遊記》第二四回:「孔子云:『道不同,不相為謀。』我等是太乙玄門,怎麼與那和尚做甚相識!」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