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034.1043 ms
共 94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符應原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符應原則目錄1 緣由2 符應理論3 符應論對社會的批評4 關鍵字5 參考書目 緣由包里斯在其著作中,運用了衝突理論模式來分析當代教育制度的一個範例。在他的分析中明顯地使用衝突變遷與強制的概念,根據美國公共教育所要實施的目標,包里斯認為,就是在替資本主義的存在而實施的,他認為,大眾教育提供個人為適應資本主義社會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再者為培養未來勞動工人適合於資本主義社會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最後培養學生愛國情操及守法守分的習慣,使其確信現行社會制度是公平合理且完美的,以加強對國家的向心力。(註1) 符應理論根據包里斯對於國家...
|
王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籍簡介: 王維,字摩詰,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701年-761年),受人尊稱為“詩佛”。今存詩400餘首。目錄1 生平經歷2 學術3 評價4 著作5 作品 生平經歷王維自幼聰穎,不但九歲時便能作詩寫文章,後來成為開元、天寶間著名詩人。而且工於草書隸書,嫻于絲竹音律,擅長繪畫,是個多才多藝的才子,在青年時代便已名動京師,得到皇族諸王的敬重,寧王、薛王待他就象師友一樣。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王維右丞,年末弱冠,文章得名。性嫻音律,妙能琵琶,遊歷諸貴之間,尤為岐王之所眷重。”關於王維應舉,《集異記》曾有一段有趣的記...
|
陶淵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名潛,或名淵明。一說晉世名淵明,字元亮,入劉宋後改名潛。唐人避唐高祖諱,稱陶深明或陶泉明。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先生(陶徵士誄)。潯陽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晉代文學家。以清新自然的詩文著稱於世。目錄1 生平2 評價3 著作4 相關教學資源 生平 陶淵明出身沒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出身微寒,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長沙郡公。祖父陶茂作過武昌太守,父親陶逸任安成太守,早逝,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早年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及彭澤縣令等職,後「不為五斗米折腰」...
|
諸葛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國志》中亦附有陳壽在《諸葛亮集》中的序言。而《三國志注》中,裴松之亦引出袁子談論諸葛亮的功績。 著作 《隆中對》《出師表》《誡子書》《誡外甥書》《將苑》(又名《心書》)《便宜十六策》參考資料:網路資料及維基百科。
|
名不虛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遺命著述。因辯護李陵降匈奴事,觸怒武帝下獄,受腐刑。後為中書令,完成《史記》,為紀傳體之祖,亦為通史著作之祖。
(2) 薛:春秋時國名,地約在今山東省滕縣東南。
(3) 閭里:鄉里。
(4) 鄒、魯:鄒,春秋時邾國,地約在今山東省鄒縣,戰國時改為鄒,為楚所滅。魯,周朝天子分封的諸侯國之一,地約在今山東省滋陽縣、江蘇省沛縣及安徽省泗縣一帶,以曲阜為國都,後為楚國所滅。
(5) 孟嘗君:指田文,戰國時齊之公族,生卒年不詳。相齊,封於薛,孟嘗君為其稱號。好養賢士,食客數千人。 ※◎2《史記.卷一二四.遊俠列傳.序》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余甚恨之。以余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
|
國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全國統一使用的標準語,有別於方言。
2.本國特有的語言。如清代稱滿洲語為「國語」。
3.書名。春秋時左丘明撰,二十一卷。分別記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八國的事蹟,自周穆王起,至魯悼公止,共歷五百餘年,為一分國紀事之史。也稱為「春秋外傳」。
|
理想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想主義理想主義又稱觀念主義或唯心主義。理想主義這個字是來自希臘,柏拉圖用此字是含有哲學專有名詞的意義,指稱為共相,相反於殊相。共相即心靈的、思維的觀念或形式,含有理想或絕對的標準的意思在內。例如「白色」為共相,「有點白」為殊相。十八世紀,首先引用理想主義這個名詞的是萊布尼茲的著作中。理想主義否認物質實體的存在,而認為有神、宇宙心靈的存在。神與自然不同,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神是超自然的,因此理想主義是人心靈的功能,這種心靈功能被認為是小宇宙心靈概念的過程。心靈尋求實體、知識與價值,是以大宇宙心靈完善的理想標準為目標。所以理...
|
社會學的想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學的想像(sociological imagination)是指能夠將個人、個別的問題連結到整個社會結構變遷的思考與想像的能力。由美國社會學家C. Wright Mills提所創,出自於其著作《社會學的想像》(Sociological Imagination),他說:「社會學想像就是每個人將其個人處境關連到公共議題的過程跟努力。」 參考文獻
|
史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太史公書》,後世通稱《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一本歷史著作。《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中文古典典籍|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史記》最初無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史記·太史公自序》;“幾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王充《論衡》卷二十九《述作篇》雲:“《太史公書》,劉子改序班叔皮傳,可謂述矣。”,或稱《太史公記》《漢書·楊惲傳》雲“惲母,司馬遷女也,惲始讀外祖《太史公記》”、《太史公傳》《史記·龜策列傳》褚先生補,也省稱《太史記》《風...
|
各有千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趙翼為清中葉時期的著名詩人,生於雍正,卒於嘉慶年間,享有八十八歲的高齡,著作不下千卷。乾嘉詩壇中,主要有「性靈」、「格調」、「肌理」等三個詩派,趙翼為「性靈」派的一員大將,崇尚性情自然流露,在隨意間揮灑表達出詩的意味。其詩作掙脫了貫有的規律,把詩歌創作引入普遍的平民階層,在當時及後世都備受推崇。壯年時,趙翼即因輕微中風而絕意仕進,歸隱田園,晚年時更處於半瞎、半聾、半啞的狀態,〈吳穀人祭酒枉過草堂邀稚存味辛同集〉即其晚年詩作,從詩名可知此詩所記為趙翼與吳穀人、洪亮吉(稚存)、趙懷玉(味辛)相聚共飲之事。當時他應已是七十餘歲的老翁,在座數位也俱是髮蒼鬢白,使他不由得生出人事更迭的感歎。詩中所提「袁...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