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5.577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熟能生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九尾龜》第一一六回:「你想他們那班部辦,從小兒不做別的事情,只捧著這些例案,當他四書五經一般,死命的揣摩簡練,還有父兄在那裡細細的教他,自然的熟能生巧,好像是他們的看家本事一般。」
老生常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老生常談」原作「老生常譚」。三國時代,魏國有個名叫管輅的人,他從小對天文、星象、占卜很有興趣;長大後,更對《周易》極有研究,常幫人占卜,十分靈驗。有一天吏部尚書何晏請管輅到家中替他占卜,尚書鄧颺也在場作陪。何晏對管輅說:「請你算算我有沒有升到三公高位的機會?還有,我最近常夢到有數十隻青蠅往我鼻子撲,不知是什麼預兆?」管輅聽了就講了一套仁義道德的道理,並且告訴何晏,只要依循先古聖賢的作為,就能名列三公,青蠅也可馬上驅除了。一旁的鄧颺聽了,就說:「都是些老書生的尋常言論,一點新意都沒有。」後來「老生常談」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時常聽到,了無新意的老話。
雞犬不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種的作物安然度日。您看!我一年只須兩次面對死亡的威脅,與那些每天活在恐懼中的鄉親相比,實在幸運得多,還有什麼可怨的呢?」柳宗元藉捕蛇人之口,諷刺朝廷的苛政,勾畫魚肉鄉民者的嘴臉,文中「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一段,生動刻畫了得勢者的可惡與人民的無助可悲。後來「雞犬不寧」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被嚴重騷擾。
揣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猜測、臆度。《中國歷代戲曲選.清.孟稱舜.桃花人面.第二折》:「思他念他,這淚臉沒處躲。咱將痴心兒自揣摩,未必他心似我。」《文明小史》第二四回:「論理、揣摩風氣,小弟也算是竭力的了。上頭要行新政,就說新政的話;要招義和團,就說義和團的話。還有什麼想不到的去處嗎?」
牛刀小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有大才能,先在小事上施展一下。如:「剛才耍的特技,只是大師的牛刀小試,下面還有更精彩的節目。」
禍不單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7.《三俠五義》第八四回:「旁邊的白五爺早動了惻隱之心,暗想道:『黎民遭此苦楚,連個準窩棚沒有,還有水怪侵擾,可見是禍不單行。』」
分身乏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非常繁忙,無法再兼顧他事。[例]家庭與工作讓她忙得分身乏術,那裡還有餘力去進修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瑱字指的是耳上的玉,眞是聲符(從填、闐、磌字可證)。一般來說,不只作為葬玉,瑱也泛指所有裝飾在耳部的玉飾。被稱作「葬玉」的,都是專門為了殮屍製作的玉器,也叫作「殮玉」。當葬玉的瑱,因為是要塞住「竅」的,不會做得太大。除了耳之外,其他部位包括了鼻、前後陰、眼、乳、臍,還有夾在肘間的、手握的、填背的、擱腳的、枕頭的通通都有。一般認為玉有著防止腐爛的效果,《抱朴子》:「金玉在九竅,則死人不腐。」眼、耳、口各兩竅,口及前後陰各一竅,將這九竅通通用玉封住,便能保持身體完整,尤其王公貴族會做得更為徹底。不難看出其實中國人對於長生十分...
打草驚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嗦,直冒冷汗。原來,老百姓在狀子中所列舉的種種犯罪事實,全都和王魯自己曾經幹過的壞事相類似,而且其中還有許多壞事都和自己有牽連。狀子雖是告主簿幾個人的,但王魯覺得就跟告自己一樣。他越想越感到事態嚴重,越想越覺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繼續控告下去,馬上就會控告到自己頭上了,這樣一來,朝廷知道了實情,查清了自己在當塗縣的胡作非為,自己豈不是要大禍臨頭!王魯想著想著,驚恐的心怎麼也安靜不下來,他不由自主地用顫抖的手拿筆在案卷上寫下了他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寫罷,他手一松,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
拖泥帶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丹霞乃放身作臥勢,師云:「蒼天。」又與丹霞行至麻谷山,師云:「某甲向這裡住也。」丹霞云:「住即且從,還有那個也無。」師云:「珍重。」有僧問云:「十二分教某甲不疑,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乃起立,以杖繞身一轉,翹一足,云:「會麼?」僧無對,師打之。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默然。其僧又問石霜:「此意如何?」石霜云:「主人勤拳帶累,闍黎1>拖泥帶水。」耽源問:「十二面觀音是凡?是聖?」師云:「是聖。」耽源乃打師一摑。師云:「知汝不到這個境界。」 〔注解〕 (1) 闍黎:即阿闍黎,佛教上指能教授弟子法式,糾正弟子行為,並為其模範的人。「阿闍黎」為梵語&a01.gif;c&a01.gif;rya的音...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