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7.513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舍本逐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捨本逐末」之典源,提供參考。 #《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1>三曰: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農則其產復,其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民舍2>本而事3>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4>;其產約而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5>。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6>;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7>,以是為非,以非為是。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戰國策.齊策四》。 (2) 舍:通「捨」,音ㄕㄜˇ,捨棄。 (...
羅加諾公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法、比、英、義互相保證西歐和平的一系列協定的總稱。於西元一九二五年十月十六日在瑞士羅加諾(Locarno)草簽,十二月一日在倫敦正式簽字。條約規定《凡爾賽條約》固定下來的德、比和法、德邊境界不可侵犯;除合法防禦或履行國際聯盟義務外,德、比、法絕不互相進攻,以和平手段解決彼此間的爭端。也譯作「洛迦諾公約」。
顧後瞻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瞻前顧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屈原是戰國時的楚國大臣,原本受到重用,擔任司徒的要職。但後來楚懷王決定與秦國交好,屈原看清秦國的計謀極力反對,懷王聽信了小人讒言,將屈原貶到楚國西北邊境的漢北。屈原雖然被流放邊疆,但心裡一直掛念著國事,憂心國家未來的前途,於是寫了〈離騷〉這篇文章,同時表明自己忠貞愛國之心。其中有段寫到為君者應有的德行,以古代的君王為例,像夏桀、商紂等暴君,違背正道,魚肉臣民,結果使得國家滅亡;而商湯、大禹、周代的文王、武王等賢君,做事恭敬,依循正道,讓天下太平。屈原因此下結論說,為政者要懂得任用賢能,依規矩做事而不偏頗,公正無私。「瞻前而顧後兮」,要能兼顧前後,做事...
四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四方邊境。《管子.問》:「官府之藏,彊兵保國,城郭之險,外應四極。」
稱功頌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號周。武王時,追尊為太王。 (2) 貶:減少、減損。此處有變革之意。 (3) 戎狄:指居於西北邊境外的野蠻民族。 (4) 邑別居之:設邑落分別居住。 (5) 五官:周代之五官,分別為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
墨守舊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以《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兩人的傳記之後說他們兩人一個穩重有威,一個寬容博愛,「承諸葛之成規」,所以邊境和平,社會安樂。後來分取這兩個典源合用成「墨守成規」,用來指固守舊規不肯改變,形容行事保守。
背本趨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捨本逐末」之典源,提供參考。 #《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1>三曰: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農則其產復,其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民舍2>本而事3>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4>;其產約而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5>。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6>;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7>,以是為非,以非為是。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戰國策.齊策四》。 (2) 舍:通「捨」,音ㄕㄜˇ,捨棄。 (...
邊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邊境要隘。如:「邊隘險地,較適宜駐軍戍守。」《金史.卷一○八.列傳.胥鼎》:「今方春農事已急,恐妨耕墾,不若焚毀此關,但屯邊隘以張其勢,彼或來侵,互相應援易為力也。」
耳聞不如眼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百聞不如一見」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百聞不如一見」這句成語的意思是聽別人述說千百遍,不如親眼看一次來得真確。典源出自《漢書.卷六九.趙充國辛慶忌傳.趙充國》。趙充國是武帝時破匈奴的大將軍。宣帝時羌人入侵邊疆,攻城奪地,殺害吏民。宣帝召集群臣計議,趙充國自告奮勇,表示願意帶兵抗敵。宣帝問他需要帶多少兵馬,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軍情在遙遠的地方是很難揣測的,我願意親自到西北邊境去看看,然後擬好作戰計畫,再向陛下報告。」趙充國到了邊境仔細考察後,擬定了駐兵屯守,整治邊境,分化羌人的策略,不久西北邊境終於安定。
棄本逐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捨本逐末」之典源,提供參考。 #《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1>三曰: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農則其產復,其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民舍2>本而事3>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4>;其產約而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5>。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6>;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7>,以是為非,以非為是。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戰國策.齊策四》。 (2) 舍:通「捨」,音ㄕㄜˇ,捨棄。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